戚安林与王守信并肩而立,大同府军大败鞑靼,战功赫赫,田地被淹,也是在所难免。
“大人,可是,那一场洪水,卷走了无数的鱼虾,现在城里的人,都在河里抓鱼呢……
也有一些人,将鞑靼的马匹带回了家里,用来腌制。”
听到这名官员的汇报,王守信两眼放光。
战马刚被淹,当然可以吃,大同府民切下马肉来熬冬,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田地都被淹了,若是没有朝廷的接济,今年的冬天可就不好过了!
“回禀主上,大同府百里之地,皆为水泽,鞑靼无路可走,三十余万鞑靼伤亡过半,尚有不少鞑靼要降,不知该当如何安置?”
王守信刚问完,王守信就问了一句:“大同府的粮食,还够我们吃多久?”
“这是二十多万大军,三个月的口粮……”
“若是再加上大同城八十万子民,那该有多惨?田地都被破坏了,这点粮食,能不能用来赈济灾民?”
这名官员的额头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给鞑靼一次机会,把他们从大同府赶出去,我们大同府的粮草,都快不够我们吃了!”
“大人,这大同府,四面皆是泥沼,到处都是大水。”
王守信转过头来,狠狠地盯着那名官员:“要不要我再解释一下?我也不愿伤害大同子民,落得个残杀俘虏的名声。”
这名官员恍然大悟。
戚安林瞥了王守信一眼,就知道王守信在想什么。
王守信不愿意抓人,也不愿意背负杀人的罪名,但是把人放了,他们还能有命离开大同府么?
他们连一艘船都没有,长达百里的沼泽地……
更重要的是,对他们恨之入骨的大同府兵卒,会让他们从大同府逃走?
放走一个祸害,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
王守信一条又一条的命令传了下去。
收缴鞑靼兵器粮食。
这一次鞑靼军队出动三十万人,各类战马四十万。
大同府子民有八十万之众,将那些死掉的马匹做成马肉,一人一匹,也就是一半左右。
王守信觉得,最重要的是处理好马肉,否则一天时间一到,马肉就会腐烂,肉也会变得不新鲜,只有就地埋起来。
一场大洪水,鞑靼骑兵死伤殆尽,四十万战马,仅余五千余匹,其余尽数溺毙。
大同府民们抢着腌制马肉,一家老小差不多都要去做,官方负责发盐,大同府民则就地腌马肉。
将马身上的大块大块的肉割下来,撒上粗盐,放入瓮中腌制。
幸存的鞑靼人被赶出大同府,被赶出大同府,当场枪毙。
大同府存粮连大同府子民都不够,哪来那么多粮食给俘虏吃?
城墙上,王守信的脸色非常难看。
“这几匹战马,都是上好的战马,只要我们能打败蒙古人,就能在没有水灾的情况下,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
“那些兵器,大部分都被大水冲走了,真是可惜啊!”
战争很残忍。
战争,对于失败一方,会有更残忍的惩罚。
在王守信眼中,自己的战果虽然有所损失,但是那些鞑靼士兵,也全部葬身于此。
鞑靼部族的总人数只有一百九十万左右,这就是整个鞑靼部族的青壮了。
经此一战,鞑靼的实力,必然大减!
可以说,这是一场毁天灭地的战争。
如果大明输了,大同府也输了,鞑靼人就会杀到紫禁城!
如今鞑靼战败,国破家亡,鞑靼十八个部落,都是老弱妇孺,根本无力抵抗天灾人祸。
四十万匹战马,对于大明帝国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就算是鞑靼人,也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的战马。
战马和其它马不一样,十匹马中,只有一匹可以称得上是战马。
“上书大同战事,向陛下上书,请皇上赈济灾民,拨专款,调拨药材,以防备疫病!”
“是!”
一名文官飞快地写完了一份奏章,然后将奏章送到了驿站,驿站上立即贴上了一张红色的信笺,以最快的速度,从八百里之外,传到了朝廷的手中。
……
紫禁城……
朝会。
朱厚照等文武百官,正在朝堂上商议着什么。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大人!报!大同府,十万火急!
“胜利了!胜利了!王守信大获全胜,所有的鞑靼人都被斩杀!还缴获了几千匹战马,还有大量的兵器!”
群臣大喜,王守信果然不负众望,保住了大同府!
朱厚照强忍着心中的狂喜,沉声道:“呈上来!”
宣政殿,紫禁城中。
锦衣卫将大同府急信送到了正殿,太监们将大同府的折子呈上了皇上的案头。
群臣翘首以盼。
朱厚照看了一眼王守信呈上来的折子。
王守信把铁胆神侯朱不理独闯鞑靼军营,击杀鞑靼国王的事禀告给皇上。
“回禀皇上,鞑靼大王的人头,就在殿外。”
二功则是大同的驻军,团结一致,这才将鞑靼大军杀得溃不成军,三十余万人,一个也没逃掉。
三功,就是戚安林的援兵及时赶到,保住了大同。
这份奏章,除了立功之外,也是向朝廷求援。
大同府被大水淹没,大同府内到处都是浮尸,若是腐烂,恐怕会引起疫病,于是向朝廷请来了太医院,让他们去大同。
水灾使大同府田亩受损,请求陛下调拨赈灾款和粮食。
朱厚照看着手中的奏章,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喜悦!
“念!”一个低沉的声音从口中吐出。
太监们将王守信的奏章拿到手中,大声宣读,群臣们有的喜极而泣,有的露出报仇雪恨的狂喜!
满朝文武,只觉天地一清,朗朗乾坤!
陛下肃清了所有的太监,将所有的贪官污吏都清理了一遍,他们都是上一任皇帝遗留下来的贪官污吏,胆大包天,贪污受贿。
刘诗欺瞒皇上,三十万大军攻打大同府,朱厚照却说只是一群土匪。
经过这一次的考察,朱厚照对太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明的朝廷中,太监腐败现象十分严重。
陛下斩杀了那些太监,朝堂上的混乱,也就一扫而空。
没收一千两百万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