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际商务师的冒险人生 第10章 莫斯科档案

作者:作家木子马丁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3:21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1988年,苏联。

1

天空呈现出铅灰色,莫斯科的冬天比李明阳想象中更加寒冷。他裹紧了那件在上海买的呢子大衣,却依然抵挡不住俄罗斯刺骨的寒风。十二月的莫斯科,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二十度,呼出的气息在空气中迅速凝结成白霜。

李明阳此行肩负着重要使命——为中国新兴的重工业采购苏联的先进设备。改革开放十年,中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加速阶段,而国内却缺乏生产高精密机械的能力。苏联虽然在消费品领域落后于西方,但其重工业装备制造能力仍然世界领先。

“我们到了,同志。”司机用蹩脚的英语打断了李明阳的沉思。他抬头看向窗外,索科尔尼基展览中心巨大的钢铁建筑在雪中若隐若现。

维克多·伊万诺维奇是一名资深的苏联工程师,被指派负责与中国代表团的接洽工作。他高大魁梧,灰白的络腮胡子下是一张因风霜而显得沧桑的脸庞,眼神却依然锐利。

“李同志,欢迎来到莫斯科。”维克多用流利的汉语问候道,这让李明阳颇为惊讶。

“您的中文说得很好,”李明阳握住维克多粗糙的手,“想不到在莫斯科能听到这么标准的普通话。”

维克多笑了笑:“五十年代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过三年。那是我们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苏联专家遍布中国的工厂和学校。”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怀念,“时间过得真快啊。”

接下来的几天,李明阳跟随维克多参观了几家重型机械制造厂。苏联的工业实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窘迫也触目惊心。商店货架空空如也,市民排着长队只为购买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这就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带给我们的'成果',”一天晚上,在国营饭店昏暗的灯光下,维克多苦笑着说,

李明阳谨慎地观察着对方:“中国的改革似乎走了不同的路。”

“是的,你们更务实。”维克多喝了一口伏特加,“从农村开始,允许小规模的市场经济,同时保持政治稳定。而我们的领导人想一步到位,结果把整个系统都搞垮了。”

话题逐渐从政治转向了个人。维克多告诉李明阳,他有一个在莫斯科大学学物理的儿子。

“我们那里的年轻人也很崇拜西方。”李明阳想起了自己的侄子李小军,那个整天梦想去美国的大学生。

两个中年人在陌生国度的夜晚,因各自国家相似却又不同的变革经历而产生了共鸣。

回到宾馆已经是晚上十点。前台服务员递给李明阳一封国际快件,是从沙特阿拉伯寄来的。他的心猛地跳了一下——是苏菲亚的来信。

回到房间,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信纸上是苏菲亚优雅的笔迹:

亲爱的明阳:

希望这封信能顺利到达你手中。我听说你现在在莫斯科执行任务,祝你一切顺利。

我要告诉你一个消息——我即将回沙特。父亲的病情恶化,家族企业需要我回去处理。这些年在中国的经历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而认识你,则是我最大的幸运。

也许命运安排我们相遇,又注定我们分离。但请相信,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记得那个在上海滩的雨夜为我撑伞的中国男人。

如果有机会,请来利雅得看看,沙漠的日落和波斯湾的海风,我愿与你分享。

永远祝福你

苏菲亚

李明阳反复读了几遍信件,胸口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感。苏菲亚的话语中蕴含着某种更深的感情,却又点到为止。他知道,两人之间横亘着文化、宗教和身份的鸿沟,但此刻,在异国的寒夜里,他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这个阿拉伯女子的感情已经超越了普通友谊。

窗外,莫斯科的雪越下越大。

2

第二天的谈判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李明阳刚到会议室,就接到了中国银行的紧急通知——由于苏联内部金融系统的动荡,他们的交易资金被临时冻结,需要至少一周时间才能解决。而更糟糕的是,一个来自西德的采购团队也对同样的设备表现出了兴趣,并愿意出更高的价格。

“这可怎么办?”张工程师焦急地说,“我们等不起啊。如果让德国人抢走这批设备,我们的生产计划就要推迟至少半年。”

李明阳陷入了沉思。他回忆起昨天与维克多的谈话,突然灵光一闪。

“维克多同志,”他直视着苏联工程师的眼睛,“我有个提议。我注意到莫斯科的商店里几乎买不到好的消费品,而这恰恰是中国现在生产过剩的东西。我们可以考虑部分以物易物——用中国的纺织品、轻工业产品和食品来抵扣部分设备款。”

维克多眼前一亮:“这是个好主意!但你有权做这个决定吗?”

“我可以立刻联系上海外贸局。”李明阳坚定地说,“我相信他们会支持这个方案。”

接下来的三天里,李明阳几乎没有合眼。他在莫斯科和上海之间不停地打电话、发电报,协调两边的资源。终于,一个创新的贸易方案出炉了:中国将提供价值相当于设备30%的消费品,包括羽绒服、收音机、自行车和罐头食品,剩余款项等资金解冻后再支付。

3

一周后,当第一批中国货物抵达莫斯科时,维克多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天哪,这些东西在我们这里已经成了奢侈品!”他拿起一件鲜艳的羽绒服,“知道吗,李同志,莫斯科的冬天,能有这样一件保暖的衣服,比什么都重要。”

交易成功签署的那天,莫斯科下了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维克多邀请李明阳去红场散步。

克里姆林宫的金顶在暮色中熠熠生辉,圣瓦西里大教堂色彩斑斓的洋葱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两个中年男人并肩走在红场上,脚步在积雪中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看看这座城市,”维克多停下脚步,望着广场上列宁墓前庄严的卫兵,“它见证了一个伟大实验的开始,也可能即将见证它的终结。”

“你认为苏联会解体吗?”李明阳问道。

“我不知道,”维克多的声音低沉,“但我知道旧的模式无法继续下去了。你们中国人很聪明,摸着石头过河。而我们想一步登天,结果可能会摔得很惨。”

雪花落在两人的肩头,李明阳想起了苏菲亚的来信,以及遥远的沙特阿拉伯的炙热沙漠。世界正在急剧变化,没人知道未来会怎样。

“我们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维克多的话语消散在冬日的空气中,“但无论如何,李同志,记住我们曾经并肩战斗过。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找到适合自己国家的正确道路。”

红场上的雪越下越大,逐渐模糊了两人的身影。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变革,理想与现实——在这个世界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在探寻着自己的方向。

而李明阳知道,无论前方的路有多么漫长和艰难,他都会继续前行。因为在这条路上,有他的责任,他的使命,也有他深藏心底的那份情感,那份对远方的向往与期许。

喧嚣的莫斯科在雪中渐渐安静下来,唯有克里姆林宫的钟声依然回荡在空旷的广场上,仿佛在默默见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