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思绪仍在李明阳走过的五大洲间徘徊。从广州的广交会到沙特的沙漠绿洲,从新加坡的华人商圈到柏林的冷战边界,从莫斯科的红场到纽约的华尔街,再到上海的外滩----这些场景已在我脑海中构筑了无数个日日夜夜。
《一个国际商务师的冒险人生》的创作历程比我想象中更为漫长而艰辛。三年前,当我开始搜集改革开放初期外贸人员的口述史料时,我并未料到这会成为一次情感与记忆的深度探索。在采访数十位老一辈外贸工作者的过程中,我被他们朴实的讲述和闪光的眼神深深触动。他们中有人已是白发苍苍,却在谈起那段“走出去”的岁月时,仍激动得像个年轻人。
李明阳这个角色,融合了我所接触的许多外贸前辈的特质与经历。他的商业才华、爱国情怀、文化困惑、情感挣扎,都来源于真实故事。而苏菲亚这一角色的灵感,则来自一位受访者谈及的中东商人女儿---她在八十年代初以大胆开放的思想打破传统桎梏,帮助中国商人在沙特打开局面的故事。在当时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壁垒下,中东与中国之间的情感纽带显得尤为珍贵与复杂。
整理素材时,一位曾在冷战时期往返于东西德之间的外贸老将的回忆令我印象深刻。他描述如何在柏林墙下目睹分裂的城市,如何在严密监控下完成意义重大的设备采购,如何在政治高压下依靠智慧与韧性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他说:“我们那时候做生意,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证明——中国人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情怀,成为了贯穿本书的精神内核。
写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文学创造。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贸易环境充满复杂性,既有政治冷战的阴影,也有文化冲突的障碍,还有技术封锁的壁垒。我试图通过李明阳的视角,展现那个特殊时代中国人面对世界的复杂心态——自豪却又自卑,开放却又谨慎,渴望融入却又坚守本色。在每一章的情节设计中,我都力求展现这种矛盾与融合。
书中李明阳与苏菲亚的感情线索,或许会被一些读者视为小说的浪漫元素,但在我看来,这段跨越文化与信仰的情感羁绊,正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隐喻——充满吸引与排斥、理解与误解、靠近与疏离。最终,两人选择以事业伙伴的方式延续这段无法简单定义的关系,也暗合了中国与世界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的共存之道。
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我选择作为故事终点的原因。这一历史节点标志着中国真正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是早期外贸工作者努力的集大成。当李明阳和苏菲亚站在上海外滩,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的那一刻,我希望读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开阔。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作过程中,我刻意避免了简单的爱国主义和浅薄的成功学叙事。李明阳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文化冲突的困惑、商业竞争的挫折、情感抉择的痛苦、价值观重塑的迷茫。这些挣扎与成长,才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当我们谈论“一带一路”、全球供应链、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很容易忘记这一切的起点是那些背着简陋行囊、拿着薄薄外汇,怀揣着改变国家命运梦想的外贸先行者们。他们或许不如创业英雄那样光彩夺目,但正是他们的坚韧与智慧,为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写完这本书,我常常想起一位老外贸人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我们那时候做生意,就像在大海里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前人可效,每一步都是探索,每一步都可能是突破。”这种开拓者的勇气与定力,正是《一个国际商务师的冒险人生》想要传递的精神遗产。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为本书提供素材和灵感的受访者,感谢我的家人在我埋首创作时的理解与支持,感谢编辑团队的专业与耐心。更要感谢你,亲爱的读者,是你们的阅读让这段被大历史掩盖的个体奋斗重获光彩。
愿这本书能为中国改革开放史增添一抹属于普通人的色彩,也愿李明阳的故事能激励更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商路无疆”。
-----作家木子马丁
2024年11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