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南唐,让大唐再次伟大 第56章 朱元的心思

作者:抛开事实不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5:37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愿闻其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李平虽有治世之才,对于权谋却不太擅长。

李弘冀耐心解释道:“王逵拥立刘言已是司马昭之心,又有孙朗、曹进二人怂恿,恐怕早已蠢蠢欲动,但刘言却未必跟他一条心。”

李弘冀继续侃侃而谈:“王逵之所以拥立刘言做武平留后,固然有让他顶包的意思,却不无拉他入伙,抱团取暖的想法。

但刘言做为辰州刺史,不但与王逵同为楚地旧将,且与朗州比邻,又岂会不知王逵为人和用意?本王听说他只身入朗州,却将何敬真、朱全琇两个亲信留在辰州,想必早有防范。

他既然存心让刘言顶包,倘若只有朗州出兵偷袭,一旦事败,无法让其顶包,再者,以朗州之军,单独面对边镐,万一会陷入僵局,即便朝廷不派大军来剿,也有被刘言渔翁得利的风险。

而此次父皇召刘言入京,无疑给了他一个说服刘言的机会。”

说到这,李弘冀话锋一转道:“不过,本王也有同样的担心!此次,咱们领的是召刘言入京的旨意,不能长留在楚地,万一让王逵知晓本王率军前来,暂时偃旗息鼓……”

说到这,他略微停顿,面露深沉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从来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此次正是千载难逢,有心算无心,一劳永逸的大好机会!”

虽然李平已经表示效忠,但如实告知,自己为了军功,故意隐瞒可能存在的隐患,显然有损形象。

所以,李弘冀用了这么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不过,他虽然隐藏了真实目的,但对于局势的分析,却没有丝毫掺假。

朗州不早不晚,偏偏选择在李璟召刘言入京的时候,假意奉召,突然袭击。

虽有麻痹南唐的意图,但更多的恐怕还是以此为契机,整合内部的意见。

否则,也不会有奉表称臣了。

而历史上,王逵也确实是先用计处死了何敬真和朱全琇,才没费多大功夫,便顺利取代了刘言。

李弘冀能够得出这些结论,那是结合历史,此刻,别说李平,恐怕就是当事人,也未必能够看得比他更加清晰。

李平听了这般丝丝入扣的分析,顿时佩服的五体投地。

由衷地赞叹道:“殿下远在金陵,却能将楚地局势分析的如此透彻,真乃神人也!李平何德何能,能够追随殿下!”

李弘冀看着心悦臣服,跪倒在地的李平,知道自己算无遗策的形象,不但立住了,还深深根植在李平的心底。

“李卿莫要妄自菲薄!”

他上前再度搀扶起李平,趁热打铁道:“相较于江南,人口凋敝,土地荒废的楚地,更利于施土地置换,正适合你拿来练手!”

一方面,此时虽没有两湖熟,天下足的说法,但李弘冀却是从后世而来。

另一方面,想要让手下诚心用命,不能口惠而实不至,李弘冀适时的表达出意图委以重任的想法。

只是,他虽然对李平的安排有些想法,但具体实施起来,却阻碍重重。

所以,没有把话说满。

但在李平听来,却觉得是李弘冀对他能力的考教,连忙应声不迭道:“殿下放心,李平定鞠躬尽瘁,不负殿下信任!”

“做为宣谕使,你只要去朗州宣旨,便算尽职尽责了,至于刘言肯不肯奉召,不是你能左右的。”

李弘冀抬起手,在李平的肱二头肌上拍了拍,以示鼓励道:“此行,你务必以自身安全为重,不论刘言不肯奉召,你都不必与之争执,宣旨完毕,尽快回来,朗州不愿打草惊蛇,必定不会阻挠!”

说到这,他顿了顿,意味深长道:“本王与你说这么多,一则,担心你刚直不阿,看出朗州方面阳奉阴违,据理力争,被朗州扣留。二则,也是许你大功一件,回来时,别忘了当着陈乔和吴廷绍的面,提醒一句朗州恐会生变。”

虽然,朗州有麻痹南唐的意图,不大可能扣留李平,且历史上朗州并未扣留宣谕使,但经过他横插一脚,宣谕使已经换人。

另外,料敌先机的功劳虽然不小,但他拿着却有些烫手,甚至,容易为人诟病,带兵入楚居心叵测。

倒不如让给李平,对于后续的安排,更加有利。

所以,他才详细向李平讲述了前因后果。

既可以避免节外生枝,又可以通过这番分析,树立自身形象。

面对如此大功,对于李弘冀的说法,李平深信不疑,感激道:“卑职愚钝,让殿下费心了!”

“本王早已在禁军之中,为你挑选好了随行的护卫,你既然已经知晓本王的深意,便由你来提醒他们如何行事吧!”

朗州假意奉召,试图麻痹南唐,李弘冀何尝不想麻痹对方?

故而,随行的禁军自然需要精挑细选,他在挑选禁军之时,特意挑了十个獐头鼠目,形象不佳的禁军,为的就是给朗州方面再添一把火。

待一切交代妥当,李弘冀方道:“你也早些休息,明日一早出发,本王等着你的好消息!”

李平这才领命离开。

回到营帐,却见朱元早已等候多时,一见面,便急忙问道:“殿下找你,可是有什么吩咐?”

李弘冀私下召见李平,倒也没有刻意隐瞒。

毕竟,营中人多眼杂,想瞒也未必瞒得住,反而容易欲盖弥彰。

他只要保证与李平的对话,无人知晓便足够了。

故而,当着朱平和吴廷绍的面,借口与李平商议赴朗州宣旨相关事宜。

只是,朱平本就是有心之人,不免想来打探一下消息。

“倒也没什么特别的吩咐,只是叮嘱我照顾一下刘言的情绪,尽量好言相劝。”

对于朝中的继承权之争,李平已然心中有数,虽然清楚朱元与查氏结亲的苦衷,友谊的小船还不至于说翻就翻,可毕竟有所顾虑,效忠李弘冀兹事体大,他也不敢轻易告诉对方。

李平并没有说假话,李弘冀确实有这个意思。

可毕竟有所隐瞒,终究心里到底也有些过意不去,想了想,又补充道:“这一路上,咱们也见识了,殿下着实有惊天伟业之才,只要听命殿下,便不愁没有出头的机会!”

倒不是说李平将与朱元的友情,置于李弘冀之上。

总归是一同离乡背井的好友,李平觉得自己投靠了明主,也想拉兄弟一把。

另外,站在李弘冀的立场,他也希望朱元能够全力配合。

故而,试图通过夸赞李弘冀,来达到目的。

不过,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二人虽是好友,但心性却不尽相同。

历史上,朱元在临阵倒戈,叛唐投周的时候,同样没有考虑李平这位好友的处境。

也就是李璟宽厚,没有因为二人的关系,迁怒李平。

不过,被他娶回家的查氏,却没能逃过一劫。

眼下这事虽然还未发生,甚至没有可能发生,但察觉到赴楚可能的风险时,朱元依旧没有提醒这位好友。

他本就有所猜测,闻言连忙义正言辞道:“兄弟这是什么话?殿下本就是王爷之尊,又是此行的主帅,我等自然应该言听计从!”

“如此甚好!”

李平见朱元表了态,又担心言多必失,打了个哈欠道:“明日一早还要赶赴朗州……”

朱元也恐言多必失,被李平察觉到自己没有提醒,也就起身告辞:“那你早些歇息,兄弟我还得巡视一下!”

出了李平的营帐,朱元臊眉耷眼的巡视了一圈,待回到自己的营帐,脸色顿时拉垮了下来。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此前,他只听了一句,便坚定了心中的猜测,而后一句,在朱元听来,更加大有深意。

他虽然不清楚密谈的内容,却猜测李弘冀可能已经对李平面授机宜。

此行,明面上是随李平宣旨,并护送刘言入京,李平这个宣谕使,身份特殊,但实则双方必有一仗。

而他,身为副将,还握有一队牙兵,才更加举足轻重。

眼见着,李弘冀对于李平面授机宜,却并未找自己商议,不免生出几分酸意。

而这份酸意,在次日送行,看到李平喜笑颜开的带着那几个歪瓜裂枣的禁军上路时,愈发浓郁的化不开了。

此前,他还能自欺欺人,是自己想多了,可看见那些精心挑选的禁军,再无任何怀疑。

他倒是想过主动投靠,却因为做贼心虚,担心泄露了自己隐瞒不报的真相。

另外,他也反躬自省,到底是什么缘故,才使得李弘冀厚此薄彼。

思来想去,恐怕多半是因为自己的婚事。

不免瞻前顾后,担心主动投靠,会被李弘冀怀疑别有用心。

另外,主动投靠和被动招揽,那重视程度能一样吗?

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趁着机会,好好表现。

同时,又暗自期许,李平着急赶赴朗州,殿下担心他坏事,自然要与之通气。

自己这边,许是时机未到,而非对他存疑。

想到这,顿觉内心火热,并望眼欲穿,等待燕王殿下主动招揽。

……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