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12章 邀请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不行不行,不能强来。”

这盒子太旧,更何况是这种特殊结构,一旦暴力开启,就可能毁了残片里的全部结构。

正确的做法,是用显微摄像,热释辅助,电磁探针等等对缝隙成像,判断内部结构走向细节,避免误操作损坏。

然后至少有一把套针型微锥工具进行定点分离。

可这些七七八八的仪器……

“以我之前的身份,二十年后,调一趟院里的所有工具也要走申请流程。”

他靠着椅背,盯着桌上那木盒,长长地叹了口气。

现在是彻底卡住了:源头听那摊主说的,应该是断了;而这个年代,还没有工具能跟得上他的记忆;而他,也还没有人脉能接上更高的平台。

像这种结构非凡、工艺模糊的疑似密器,需要多重现代仪器,甚至X光透视或者数字射线成像来确保拆解时不会误伤其原有结构;现在呢,可能连小地方的文化厅下属文保单位都没这么多设备。

“而且话又说回来,就算我能做显微镜结构复原,最终成分报告、形制归类,都需要有体制支撑的‘确认权’。”

而现在的他——只是个住在铺子后头,连温控箱都没有的民间修器人。

思考片刻,他将匣子表面彻底清理干净,套上中性防潮袋,又用牛皮纸包好,贴上标签:

“未知机关匣/迷宫式锁榫需工具重启”

他知道,这一次不是失败,而是太早了。

但也知道——有朝一日,他会带着成套工具回来,谜题终会解开。

思绪重重的沈砚舟把铺门敞开,先把昨夜整理好的又一套“民国书斋组合件”搬到柜窗:

老镜框里装着泛黄账册残页,边角压着一粒翠绿药瓶,在晨光里像块温润玉石。他心里暗暗估了价——卖得出一套,够两天伙食和电费。

而今日早晨的一出也让他有了更加迫切地把堂口做大,多赚一些资金和人脉的想法——

毕竟现在还是零二年,不仅仅是这个小小机关匣,或许还会有前世所有人都没解开的文物秘密可以在这被揭开。

想着想着,他又开始算账了。

沈砚舟坐在柜后,摊开账本,一笔笔地重新核算近三日的开销与收入。

前二次地摊捡货耗费:198元。

夜摊售卖所得:446元。

净赚:248元。

修复瓷瓶得工钱:300元。

今日地摊捡货耗费:32元。

当前流动资金合计:566元。

他望着账页右下角一排密密麻麻的字,神色微凝。

“接下来,我想要解决两件事。”

他拿笔在纸上划了两道横杠:

【一:进专业工具,至少一套打磨光整设备,含电刻笔、软抛机。】

一边写着,他一边自言自语:

“不说什么电子显微镜这种弄不到的,就说一般修复工作需要用到的……”

“电动打磨笔一支,非进口的话,要100~180元……算了,暂时还是继续用砂纸吧。”

“可调速软轴打磨机,便携式,200元以上,好像也有点贵了……”

“毛刷组,如果是进口尼龙 动物毛,预计50元。这个需要去文具社买一套。”

“紫光验色灯,用来检测补色区,80元……算了,这个暂时也不需要。”

“打孔小钻,可用于配嵌工艺,需低噪精度……台灯、台钳、橡胶软夹、手术刀片、研色盘……”

写完一套工具,沈砚舟列下第二条:

【二:找稳定货源,至少能定向收到民国、清末小件残物。】

他角落的布包里,还有些捡回的铜饰没清洗完,那些铜钮、玻璃瓶、账单还能卖个几百块钱。

这些东西本身收来就便宜,他也不是什么运气多好的“捡漏王”,卖这些东西靠的就是“组合附加值”,论赚钱速度,比较慢,但是稳。

不过沈砚舟也不打算只走这一条路子。

真正的突破口,得从“修复”跳到“承包”——修器靠人力,组货靠眼力,但“接活”才是真正的经营杠杆。

可他也知道,想接更大、更值钱的活,必须三样俱全:工具、技术、背书。

——硬要说的话,还得加上合适的办公场所。

现在除了技术外,工具是不全的,背书更是完全没有的。

想到这里,沈砚舟又有些忧愁地瞧了瞧四周,现在的小铺子又小又潮湿,自己住着、在这里开门做生意都是没问题,但是用作修复,就影响胶水与漆的干燥效果。

他也没有烤箱——这个时代,可不是家家户户都买得起的玩意儿——只能靠着自然风干,这全看苏城的老天爷赏不赏脸。

只是若想要在这小门面之外再租一间工作室,那就不是现在的他承受得了的价钱了。

沈砚舟摇头,不再多想,决定还是先解决自己眼前能解决的问题。

他站起身,从工具抽屉里取出那几样“过渡用工具”:老锉刀、粗砂纸、还有的余下的一些他尽量不打算再用的502胶水、二手眼影盘、儿童水粉、牙膏……

论工具和材料,消耗性的、少见的材料这种东西,他还可以沟通着和客户商量,看能不能让对方想法子一起寻找。

但修复用的工具若是再靠客户支持,那就实在有点磕碜、砸自己场子了。

沈砚舟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这周能再接两单修复、跑一场货、摆一次夜摊,下一阶段,就可以去市场找专门的工具行,配一套真正能撑一两年的“标准修复工具”。

这么一想着,沈砚舟突然都有些怀念起从前了。

材料工具都是备好的,直接从公司或者馆里拿就成,缺什么材料了跟助手说一声,再珍贵稀少的材料过三天也能送到他手里……

而就在沈砚舟还神在在陷在自己的思绪中时,门铃响了。

门铃刚响,就见上回那戴眼镜的何先生抱着木匣匆匆而来。

自上次给他修了白瓷瓶之后,对方又把跟这瓷瓶的一对的另一半拿了过来,沈砚舟又用了三天时间帮那缺了的口的瓶子还原了它原本的面貌。

何先生把木匣放在桌上,沈砚舟探头一看,这次,匣子里躺着的是一口粉彩盘子。

“上次那瓶子修得太漂亮了,朋友都说看不出来。”

“这只盘子之前先是摔了,然后又给人修毁了,想看看能不能补救一下,但交给你,我心里放心得很。”

“钱和材料的事情,你就放心好了,肯定不让你吃亏。”

沈砚舟小心捧起盘子,仔细打量起来——

粉彩,直径二十八公分,浅弧盘,盘心是一枝伸展的梅花枝,边沿两只鸟,一黄一蓝,立在枝桠之间,点彩细腻,工整写意,一看就是老货,不是什么仿款。

这件显然是之前碎了两半,又被人粘上了,除此以外,中间有个小磕口,大概是摔碎的时候不小心又磕掉的。

但是不巧就不巧在,那个磕口上正好有个花鸟图案。

而这种修补,难就难在不仅要会拼贴、会补缺,还得会补色,能把裂缝处的图案补上。

沈砚舟看了眼,仍按“先讲缺点”的老规矩:补缺、补色都可以,但是刚出来的效果好,不等于最终的,若是保存的不好,颜色过个三五年可能会掉一些,就做不到和一开始一样无痕了。

不过好处是,何先生提供的材料好,用B72上一层封层,如果最后实在效果不好,还能把颜色和胶清洗掉而不伤害到原器,重新再补过。

另外,胎土细而脆,裂纹贯釉;修成后做摆设最好,别滚开水。

何先生听得仔细,二话不说又预付了材料钱,还顺手丢下一包上色用的矿物颜料:“里头多半是好料,之前用剩下的,您挑着用。”

沈砚舟打开看了看,用手捻了捻,确实是上好的矿物颜料,传统工艺里最常用的补色颜料。

而临走前,何先生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拿出一封牛皮纸信封,递给了沈砚舟:

“这个你看看,之前你说你刚开始做生意,缺点人脉,我估计你可能会感兴趣。”

沈砚舟好奇打开信封,里头是一张写着“SZ市文化交流商会·夏季民藏展览”邀请函。

“那边的参展商,多是地方藏家和小拍卖场,看似‘交流’,其实各家都在互相踩来踩去。”何先生摇了摇头,“但以你的手艺,若是能在那里接一单活,哪怕是修一面镜子、一只折扇什么,也能打响一截名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