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15章 壶盖与紫砂泥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沈砚舟托何先生帮他申请展会摊位,对方一口答应下来,而后留下了给沈砚舟的六百工费,眉飞色舞地捧着他的粉彩盘子走了。

而何先生走后,铺子便清净下来。

修复的生意不像卖东西,不是天天都会有人来问的。

口碑也需要时间传播,像沈砚舟这种在圈子里刚冒头的修复师,有时候一两周不来活也是很正常的。

这两三日,他便是早上七点早起去收废品边角料的地方捡点“宝贝”,回来后便先是简单清洗修补后,分门别类贴上标签,打磨组合成“商品”的形式上架售卖。

倒也是悠闲。

沈砚舟原都打算接下来半月都守着卖货,修活慢慢等口碑,毕竟他也知道,修复生意这种事情,在刚开始做的时候,就是急不来。

可人算不如事赶。

这日,他刚合账,门口又响铃。进来的是位矮个子青年,怀抱紫砂壶和残缺壶盖,神情焦急。

“我听何叔说你修得靠谱。我们家壶多,但这个是我父亲最宝贝的,用了三十年的,壶身是好好的,可盖口才被我磕掉一大块……还能救吗?”

沈砚舟让他坐下,先看了看完整的紫砂壶身,又拈起盖子和对方拿来的碎片。

这一眼,就是让他有些吃惊。

壶形很明显有特点,造型不普通,壶身本身就是一个小型雕塑,结构并非对称。

沈砚舟一眼就知道,这不是普通人用来喝茶的一般茶壶,而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在这个年代都至少值几千上万的。

他看了一眼壶底,和他想得一样,果真有“秀棠”的落款,这是宜兴名家徐秀棠的代表款式。

他先轻敲完整壶身胎壁,又看壶盖断面。

沈砚舟看了一眼站在他面前一脸焦急的青年,他说这壶是他父亲的,应该是知道这个紫砂壶珍贵,但是不懂行——

不然也不会找上他这么个“不知名”,更不以紫砂壶为生的小修复师。

见到沈砚舟不说话,青年显然更急了——

“小师傅,怎么样?你说这盖子能救吗?”

沈砚舟想了想道,“碎片缺了些。这壶的泥料是八五年的老段泥,胎细、火温正,我能补,但……有可能会留痕,主要是泥料不好找,紫砂壶这种物件,如果泥料不对,技术也很难控制成品。”

说到这里,沈砚舟一边继续端详着壶盖。

突然间,他似乎注意到了什么。

沈砚舟眼皮一跳,话锋一转——

“其实,整盖重做也成,但是难度更大,有点风险,但效果也有可能反而更好。”

沈砚舟眼皮一跳是因为,矮个子青年可能不懂行,但是他看得出来——这壶盖本来就是不是原盖,而是重新配过的!

这个盖已经是配得九五好了,只不过按照他的标准,他重新配,应该还能做更好。

“配壶盖”,听起来简单,但在紫砂行业里有专门的说法,叫:“补盖”“对盖”。

这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极其讲究眼力和手艺的活儿——因为“壶身有余,壶盖难配”,盖错一点,整把壶就废了。

配盖难是因为每一把全手工紫砂壶的盖口、尺寸、咬合深浅都略有差异,没有标准模具对位。

想要紫砂壶盖能严丝合缝扣进去,特别考验师傅的经验手艺。

沈砚舟最早的时候跟过做紫砂壶的工匠师傅,也知道其中难处。

当然比起手工的难处,更难的事,现在泥料还缺一些,不管是补还是重做,都不够。

而另一边,听到沈砚舟对修壶盖的定论,青年急忙摆手:

“师傅这些我都听人说了,但他们都说我要求太高,这壶本来就不好修,因为我想修得尽量和原来的契合,看不出来最好,您就说能修吗?”

“能修是能修……”

“能修就成,钱都不是问题,主要是我爹宝贝这壶得很,要是修不了我怕被他打断腿……能修好必有重谢!”

沈砚舟听此话就笑了,但也坦白材料难处:段泥停烧多年,得找旧料。

那是一把八五年段泥烧成的全手工壶,胎质细腻、含砂匀称,如今市面早停产多年。

修壶盖要想补得无痕,胎泥若不匹配,颜色、收缩率都差上分毫,就会露馅。

这不是技术够高就能完全弥补的。

话说到这里,青年人在原地思索良久,沈砚舟也不催促。

对方似乎是绞尽脑汁,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们家认识个专门卖壶,他说不定能有料。”

沈砚舟点头:“如果有同批的残壶,烧了也能用。”

……

苏城的壶圈虽不如景德镇瓷器圈子大,却也自成一派。

第二日清早,他和矮个子青年一起去了西街。

那里聚集着当年苏州最早的一批“壶庄”,本地人叫“壶头巷”,虽不成规模,但藏有不少老派工匠资源。

而那小青年带着沈砚舟,要找的是一个姓陶的壶贩。

据他说,这个老板早年做手工,后来改走货源,眼力老辣,脾气却不好。

“话说,沈师傅,如果能找到料,您真能修的完好如初吗?”青年一边走,一边询问沈砚舟。

哪怕沈砚舟是何叔推荐的人,青年想想让自己父亲知道自己把他的宝贝茶壶砸了,还没修成的后果,便还是觉得后怕。

沈砚舟点头应道,“你放心,号以前一模一样可能难说,但是要配得严丝合缝,还是可以试试的。”

“好吧好吧……诶,到了!”

顺着青年指的方向望过去,人还未近前,沈砚舟就看到摊角那把壶。

——段泥旧器,壶身断了一条斜口,缺了一角,看断面纹理,还正是他要找的料。

这小青年运气不错,沈砚舟心想。

“这壶卖吗?”沈砚舟走上前去,直接开门见山。

陶老板正抽烟,抬头斜了他一眼:“你认得这壶?”

“壶不重要,重要的是料,八五段泥。”

陶老板笑一声:“小年轻还挺懂。不过,这料断口稀罕,我自己留着做对料参考,不卖。”

而矮个子青年正要说话,沈砚舟估摸着这个地主家的傻儿子要出高价收购了,伸手拦了一下。

他扫了一眼他摊上那堆壶,忽然道:“这只僧帽壶嘴口偏了,应该是烧成时模具没对正,嘴底边角气泡没出,所以出水有偏。”

陶老板挑眉:“你怎么知道?”

沈砚舟没答,只是指了指壶嘴下面一圈灰印:“你上回修得太粗……”

陶老板沉默片刻,把烟头掐了。

“你想干嘛?”

沈砚舟看着那段泥残壶,道:“我可以帮你补这僧帽壶的嘴,收工后,你把那只残壶割给我用一块。

“修这个壶嘴,最一般的工匠来做也要上百,至于这个段泥,只是罕见,但是卖。这个残壶也没有修的价值了,我帮你修东西,你割给我用一块泥,你肯定不亏。”

“……你这人还挺懂行嘛。家里干这个的吧?怪不得看得挺准。”陶老板啐了一口,但随即一笑,“我就看你是不是嘴皮子硬,还是手艺也硬。”

矮个子青年听了半天,在一旁终于插上了一句嘴:

“这小师傅的手艺可是何叔认可的,据说比得上陆爷爷!”

陶老板显然也知道矮个子青年嘴里的人是谁,挑了挑眉:“这么能吹?这倒是叫我好奇了。”

而沈砚舟笑了笑,又道,“如果可以的话,还希望老板还能帮我个忙。”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