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21章 展会开始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那天告别了陆见深和葛成义,沈砚舟就开始着手准备参加展会了。

他看了看账本——这个半个多月收入已经超过两千,粉彩的六百,紫砂壶的的五百五,除此以外还被介绍了一个熟客帮忙修复瓷瓶,又是三百元入账。

再加上零零散散清货赚的一些钱,这余砚堂算是半步走上正轨,开始盈利了。

比他原本想象中的还要快上不少——

毕竟,他穿越来到这地方这年代,其实也才一个月不到。

而沈砚舟原本计划里的下一步,便是去展会里再多打出一些名声来。

客源也能得到扩充,渐渐稳定下来。

苏州夏季文化交流商会主办的“民藏文物展览交流会”,算不得什么大场面,却是在本地圈子里颇有分量的年度小会。

这种展会不设高门槛,既不是拍卖会,也非正式博览会,主打“民间收藏交流”和“手工技艺展示”,展位多由本地藏家、小拍卖行、文物相关行业者承租。

来的观众多是有点闲钱的“懂行人”:要么收藏爱好者,要么文玩店东、工艺社从业者;也有一些小机构负责人、文保单位外围观察者过来“探人”,看看有没有可用人才或资源。

来参展的,主要分三类人。

收藏类,以藏品为主,一些人拿家传老物来搏面子,或求鉴定。

交流类,以手艺为主,字画装裱、陶器修补、玉器磨损处理之类。

最后还有商业类,有点像赶集,低价文玩、高仿品、材料工具、地摊式。

这次的苏州春季民藏展,定在城南“瑞云会馆”的旧厅,三日一展,上午九点开门,参展者来自周边五县八区,各路藏家、古玩商、手艺人聚在一起,摊前摊后,全是人声鼎沸。

沈砚舟来得早,七点半就背着布包到了。

他报名的是“开放个人摊位”,被安排在展馆边廊最靠边的一列摊,前一位是挂着翡翠挂件的摊主,后一位卖文玩串珠,显然这次主办方不太重修复一行。

而沈砚舟布展很简单——铺一块藏蓝布,拿出四件半样品:

——民国茶壶一把(补壶嘴)

——清末小碟两只(补釉)

——一方民国的拼角砚台(补泥)

——一枚民国铜墨盒(除锈补裂)

——一个巴掌大小的木盒子,正是那件疑似密器的物品,摆上来,是为了看看有没有人认得,能多收获些线索。

是的,没一样特别值钱的好东西。

毕竟他修过的最值钱的东西都是别人客户的,不过,这些样品,沈砚舟也觉得够自己展示了。

他桌前还有一张红纸手写横幅:【承接古器修复·可当场观工·文玩拼配·工价面议】

台上竹盒中放着工具:小刷、锉刀、石粉、普通AB胶、矿物颜料等等常用的修复用具。

除此之外,他自己也没带什么花哨物料,只有桌下一只旧木箱,里面放着他的笔记、别的简易工具、小灯具和一支五倍放大的镜片。

展会一开门,他就默默地在角落坐下。

沈砚舟理好样品,坐在摊后没说话,泡了壶廉价茶,慢慢等人来。

展厅渐渐热起来,人声起,前排玉器摊主吆喝得欢:“这个镯子你看看,老坑的,别犹豫!”

许多来参展的同行都专门穿着唐装、还佩着玉扳指,一口一个“器路”“老胎”“看釉面翻光”,气派极足。

沈砚舟穿得干干净净,却太朴素,旁边展台的人看了几眼,私下嘀咕:

“这谁啊?新冒出来的?怎么都不认识。”

“他那堆展示物也太简单了吧?也不写个展签,不专业。”

隔壁是个姓焦的中年男人,自称“焦师傅”,摆着一张“元青花”断片,说是“修得看不出原裂”,开价四百。台下围着几位看热闹的老板,他声音大,很快吸了不少人。

有位小拍行的女业务员凑过来看看沈砚舟的摊位,一眼瞥见那几件最多是清末出产的小残器,笑着问:“这些东西就拿出来展啦?”

她身旁的一个光头男人笑着接口:“哎哟,可能这就是民间修复的实战啊。”

“这匣子是哪来的?看着挺怪。”光头男问话其实没恶意,但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

沈砚舟却只是微微一笑:“你说哪个匣子?这个是特殊工艺的机关匣,只是展示用,标签也标明了。至于这个铜墨盒,我做了锈蚀处理、补了裂口,还给表面花纹做了显影处理……”

“哦?你也能修铜器?”焦师傅忽然插话,“那你来,我这儿正好有一块铜灯的兽足,你来看下真假,看你眼力够不够。”

有人笑了。

沈砚舟没急着接话,朝展桌望去:“可以看看。”

“你别弄坏了啊。”焦师傅半开玩笑地说,把那块铜兽足递了过来。

沈砚舟拿起兽足,先是肉眼看形——纹路奇怪,夸张而浮夸,不太像早期工艺。

又用放大镜观察铜层结构,指尖轻刮绿锈,捻一捻,对焦师傅说:“锈色成层,偏粉绿,均匀过头了,不是土中氧化,是化学药处理——仿锈。”

“再看这凿底,”他指着兽足内面,“浮雕看着粗粝,但这一刀刀下去的深度太平均了,是现在电动雕头出来的,不是手凿纹。”

围观人一听,立马来了精神。

“那就是说……这件是假的?”

“也不算‘假’,大概是九十年代仿厂出来的,不是真文物,但工艺也算凑合。”

焦师傅脸色微变:“你可别瞎说,我这可是花了价钱从人那收的,人是老藏家了,眼力zhun de hen。”

沈砚舟不动声色,把铜兽足放回桌上,随手从自己展示台里拿出那铜墨盒,递给在场的人看:

“这才是老铜开析。”

他转向围观者:“铜器真假不在于‘谁说’,而在结构与锈层上。这类药锈工艺八十年代就有,真正的地锈,它是从纹理缝隙、结构深处往外发的,不可能这么均匀。”

旁边一位没吭声的老藏家,忽然插了一句:“你说得对,这纹路一看就是没‘火气’。”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