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25章 抱鼓石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抱鼓石?”

周之澜愣了一下。

她不是主学古建筑的,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不过沈砚舟却眼尖看到了——

左侧的抱鼓石断了一半,而断掉的那半边,已经被当成废弃石块堆在了院角。

沈砚舟赶紧起身过去查看。

“你知道‘抱鼓石’最早是怎么来的吗?”沈砚舟蹲下身,想起了上辈子第一次修复旧祠堂时人家老师傅对他说的话。

他指了指那只石鼓的侧边,“它原本不是摆设,是守门用的。”

“在唐宋以后,坊门、宅门、寺门前会多置一对鼓形石块,因鼓形似可击、又中空,寓‘鸣警’、‘防邪’、‘守正’之意。”

他用指腹轻轻抚过鼓体下缘的一道浅槽,“这是‘绶带槽’,古时常雕兽面衔绶纹,寓意是,门内有正气,不容杂进。”

“到了明清,抱鼓石演化得越来越讲究,宅门用的多是阳文鼓形,寺院抱鼓石则偏向阴刻莲花、回纹、雷纹,以示肃穆。”

而此时,顺着沈砚舟的指引,周之澜也注意到——

如今积水未退,只留两块突兀的青石对称立于残阶两侧,仿佛守门之物,其中一块已然断裂,缺了半边。

“那这对‘抱鼓石’应该是我们来之前就坏了。”周之澜说着,“看起来左边那只断裂,右边歪斜,人手没法扶正。需要的话,我帮您叫人来问问。”

她语气含糊,显然对事情的经过也并不确定。

沈砚舟则在一旁戴好薄膜手套,从木箱中取出一张软垫铺在泥地,然后跪坐下去,仔细看那一块断裂的左侧石鼓。

石鼓约有半人高,鼓身呈鼓腹式浮雕,石色青中带白,材质非现代机器打磨石,反倒略显粗糙。他先用窄刷轻轻拂去一层浮泥,然后拿出小灯,凑近观察断口。

“有意思。是老石,伤却也不是新断。”他轻声道。

“这又不是刚摔的吗?”周之澜则蹲在一旁,这次已经不意外了。

“嗯。”

沈砚舟指了指断口的一道暗黄细线:

“这里残留的是白灰与兽胶混合的修补层。大概是清末那次重修时,这块鼓石就已断过,当时用的并非铜钉,也不是结构销固,而是简单糊接。年久失效,这次一冲便再断。”

他起身,走到尚未倒地的左侧抱鼓石前,略一审视,眉头微蹙,抬手指着上端一处风化剥落之处:“你看,这里本应是狻猊的尾巴——可是这雕得太匆忙了。”

“狻猊?”周之澜一愣,旋即反应过来:“鼓面上那团不是狮子吗?”

“传统佛教门前狻猊为镇煞之兽,有的鼓雕以其卷尾绕身为尊。”沈砚舟摸着那条隐约的雕线,语气平稳却极有分量,“但这是仿件。”

他顿了顿,又从背包里抽出放大镜,细看石面。

良久,他收回视线,目光不惊反喜。

“不过,这件仿件……也有年头了。”

“有年头?也是你说的清末时期的作品吗?”周之澜眉头一跳。

沈砚舟点点头:“是民国初期仿清式构件,石材选料粗中有细,鼓面还保留着‘硬刃反挑’的残痕,那是南工石匠的习惯手法。”

他抬头看向两块鼓石之间的空地:

“这一对鼓石,原本不是一对。左边的是原配,断痕在清末接过;右边是后来民国仿造填补,风格粗略,座部未嵌平。”

“但就是这件仿品,也是老物。不可随便替换。”

此言一出,一旁被周之澜叫来的那个姓吴的工人,露出迟疑表情:

“师傅,这玩意要真不是原构件,还得我们待会儿现场特地支架保着?其实之前领导那边说,这边的都只是‘象征性装饰’,过两天就换对新的也成……”

“新的可以做,但这东西不是装饰。”

沈砚舟语气一收,低沉下来:“塔是法相,抱鼓是镇界——不是雕刻漂亮就行的。

“不仅如此,这些古建筑的木构石构件,不管是最初的,还是后来新修的,对现在的我们来说都是考古的证据。

“这对石鼓,一边是原配,一边是延续,它们之间的‘不对称’,恰恰是这座庙修过、接续过的证据。”

他说着,把断裂鼓石用棉布垫住,轻轻扶起一点,对准断口重新合缝。

“沈先生,”周之澜在一旁开口,“那您说这个大概怎么处理比较好?”

沈砚舟轻轻指了指断口,转头对周之澜说道:

“这个不难修,不一定要做无痕,用内嵌支撑结构修其实就可以。先固定两端,再用低浓度胶封底,做一层‘预应力胶芯’,这样比较稳;

“但是可以不灌胶,不磨面,保留旧缝。拼合后,表面仍显裂,但结构稳定。”

他站起来,拍了拍手套上的灰:“这条裂痕,留着也行。”

此话一出,不远处姓吴的小工人忍不住问:“师傅,我们工地干活的都想着修得看不出,你这修文物的不补缝,不怕人说你修得‘不完整’吗?”

沈砚舟笑了笑:“文物修复又不是换新,是尊重时间。”

“你能让它不再断,就够了;你不能假装它没断过。”

工人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

周之澜望着沈砚舟低头查看石纹的背影,忽然觉得眼前这个穿着朴素、背着旧箱子来雨地里蹚泥的年轻人,远不止“一个懂点器物学问的大学生”这么简单。

“总之,我其实建议不做新件。鼓石和门槛石的断口都可用预应力内插式拼接,外不灌胶、不封口。表面裂痕保留,座部微调入榫,做一对‘不完全的成对’。”

“这样既稳固,也保得住它真实的历史状态。”

“当然,最后还是文保那边决定怎么处理。”

周之澜在旁一边做笔记一边点头,此刻,不过刚刚和沈砚舟接触两个小时,她已经完全信服了:“好的,沈先生。”

沈砚舟点头,收起工具,站起身时脚边溅起一小片泥水。他默不作声地拍了拍手上的灰,视线仍落在那不对称的石鼓上。

那并非对称的美,却是延续的证明。

而说完了话,沈砚舟在一边陷入了自己思考——

沈砚舟就算来自二十年后,也并非全知全能。

他上辈子并没有接触过这个项目,对这个寺庙的历史也没有清晰的印象,但是显然这个遗址被重修过不止一次,让他也不禁好奇起来了这个寺庙的历史。

千年的历史,不同时期历史痕迹的构建,让人好奇,这个地方,在什么时间点。被反复重新修了多少次。

不过,现在还不是可以进行考古研究的时候——

刚刚变小的雨,又大起来了。

此时,嘈杂的人声,突然从塔基东南方向传了过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