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43章 谱系之外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他在后世的档案资料中见过类似描述:

1910至1920年代,广州一带瓷业为争夺东南亚与欧美市场,尝试以“迎合西方眼光”的方式研发新品。

尤其广彩厂商、广州工艺美校学生所制的“外贸试样品”,被要求必须“中西结合”、“异国喜色”、“主题复合”,往往把乾隆风格、英国装饰趣味和南洋宗教图案混搭在一起。

这些器物并非假货,而是那个时代“中式出口工艺美术”刚起步的尝试。

只是,这个历史片段太短,太杂,直到2010年前,都没几个人系统研究过。

而在2002年,它还没有名字,甚至都未被归类。

也难怪大部分师傅要不觉得这些东西不值得修,要不觉得没法修。

他低头审视那只盘,看到边缘有一段细裂,一道似是风化的剥落线——那种胎釉不兼容、釉层脱离胎面的典型问题,恰好印证了它的“实验性”。

他指尖轻扣了一下,发出一声钝响。

这不是仿乾隆,也不是单纯造假,更不是什么现代产物,这是真正的“没人认得的原器”。

只不过这个原器,比真乾隆还要少见——

民国广彩实验瓷。

他缓缓放下瓷盘,转向姜小姐。

“有趣。”

“您能修?”姜小姐问。

“能修。”他点头,“但这东西,不是普通广彩,不是赝品,也不是现代仿品。”

他顿了顿,并未说出“广彩实验瓷”几个字,毕竟这些专业名词,这个年代,还没又被发明。

沈砚舟想了想,含蓄道:

“你这几件,大概是民国初年的出口样式瓷,也许是当时某个工艺学校、出口洋行的彩绘试样。”

“它们现在……还不太被当回事。”

“但如果保留下来,以后……也许能被当回事。”

姜小姐眼里一动,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你要修几天?”她问。

“至少得看每一件的损伤。”他拿起那对杯,“釉浮而薄,彩浮而金,难压。处理时还得小心避铅,掺煤灰胎的东西,不好弄。”

“但我可以试。”

一室沉静。

唐老缓缓点头:“你这小子……真是有点意思,手艺好不说,眼界比我想的还要宽。”

而沈砚舟笑了笑,只是将那只瓷盘重新放入木匣,压平。

他心里清楚,这不是什么千古国宝,但却是一段将被遗忘的试图自立的时代碎片。

所以,他会修。

他很愿意修。

“说起来……”而此时,姜尹莞尔一笑——

“你刚刚说的,还真和我之前找一个北平那边的老专家猜测的,差不多。这也是为什么我坚持要修这套东西。真没想到,你这么小年纪,却有这种眼力,让我都开始好奇你的出身了。

何先生也笑了,跟了一句:“是啊,圈子里之前也没人听过你名声,跟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似的。要不是最初托了老徐的福,我们可能现在还不知道你呢。”

厅中光线微暖,几盏落地灯将桌上的四件瓷器打出淡淡釉面反光。

沈砚舟指尖轻压那只盘沿,咳了一声,转移了话题——

“釉面剥落两处,胎釉不兼容的问题比较严重。”他说,“图案浮彩描金,色层堆叠多,必须从底层处理,不然看着肯定不和谐。”

“补色难度不算小,尤其是着色料不传统,黄底配珐琅绿——这绿料要是压重了,会整片发蓝。”

“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材料,外面的材料行或许不好买到,需要专业单位调拨。”

姜小姐轻轻“嗯”了一声,没有追问之前的问题,而是道:

“材料工具不是问题,如果能修好,就选它去香港。”

何先生挑眉:“你这是——准备拿去参那边的展?”

姜尹点头,平静地将他们的计划说了出来:

“我们公司现在在协助一个香港基金会,筹办一个展览,名字还没最终定,大概叫‘东方制造:二十世纪近现代工艺’。”

“时间是今年八月初,在香港文化中心。”

“我们手头这几件,是从侨属仓库旧清单上筛出来的,原本以为只是杂项,后来才发现,有可能是像沈师傅说的,是世纪初的‘试验品’。”

她看向沈砚舟。

“你若是修得成,就定这四件,送去展出。主题可以是‘民国广彩的工业化起点’。”

“修不成,也没关系,就撤下来。我们后备也有别的。”

沈砚舟眉头微挑,没回话,而是拿起这几件瓷器细细查看,心中默默盘算着工期,而手指在器底那行洋文上轻点着。

这些器物,说它们稀有,是因为它们处于时代夹缝之中——

不像清瓷那么贵重,又没有真正量产,也不属于哪个官窑谱系。

是民国匠人一脚跨进现代工艺体系时,在“审美—功能—市场”三者之间试图找到的路径。

只不过——那个路径当初没能走通。

“沈师傅。”姜小姐语气平缓,“这几件,我们预计七月二十五号前必须运抵香港。”

“前后还要做成册登记、出具修复记录和材料说明,最晚……七月十八日要完工。”

“价格就不用担心了,你肯定会满意的。”

何先生问:“但你这不是赶工期了?”

“是啊,不然我之前怎么会那么急着找人?”姜尹轻笑。

沈砚舟没说话,只是一直在琢磨手中的盘子,最后才在几个人注视下抬起头:

“好。”

“我修。”

“七月十八之前,给你交活。”

……

饭局又加上看器,结束待到沈砚舟回到“余砚堂”铺子,已经九点过了。

临走前,他把需要的材料与姜小姐交代了一下——大多他可以自己筹备,但一些可能需要他们专业团队找门路提供。

第二日,周日。

文锦街巷口灰墙上落着两只麻雀,吱吱叫着,夏天的雨刚停,地面潮滑,空气里泛着点旧青砖的霉味。

沈砚舟拎着布袋,准备去采购些修复用的材料。

一是自己的库存空了,二也是为了修那些民国器物做准备。

一路走着,沈砚舟总觉得——

仿佛有什么人在身后跟着自己。

可是回头看,又没见人影。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