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招生!
对于很多学校来说,每年都会有几个名额,可以吸纳特招生,作为特殊情况进入学校学习,这其中又以体育为主,很多学生甚至不用参加大规模的统一考试,可以直接保送到特招大学。
北影这边和其它大学一样,也有自己的特招名额,主要针对对象是拥有音乐和体育两种特长的学生。
不过这次校领导打算改一改,把文学造诣作为特招内容,吸纳石志辉进入北影大学,成为北影真正的高材生。
“石同学,你应该知道,这次机会难得,我们学校也是破天荒第一次以文学为衡量标准,招纳你这样的学生入学。当然,现在学校已经开学,你就算作为特招生也需要等到明年才能正式入学。不过你的身份已经是我们北影大学生,在此期间,我们会对你进行更加针对性的培养,具体等你答应下来之后,我们会同你细讲。”
石志辉看着校领导,激动道:“多谢领导,我愿意加入贵校,不过我现在的工作---”
“你是说烧锅炉?”校领导笑了,“这种活儿以后你不用干了,不适合你。你可是我们北影新出来的才子,烧锅炉?传出去还不被人笑话?”
“还是领导你考虑周全,那以后我就辞职?”
“这些事儿不用你做,我会安排人处理。”
“那你安排,我听你的。”
石志辉从头到尾都表现的很配合。
他这种态度也让校领导觉得很满意,筹划着以后怎么把石志辉包装好推出去,作为北影新名片展示给大众。
当然,前提条件是石志辉要变得更加优秀才行。
如果只是单纯会写写小说,这还根本不达标。
北影这边藏龙卧虎,好的资源就要给优秀的人,他们可不养闲人。
最后又简单的聊几句,校领导很关心地询问了石志辉的家庭状况,家里几口人,父母是做什么的,等明确石志辉没什么背景,只是农村家庭孩子,就更笃定,这样的人容易拿捏。
等到会谈快要结束的时候,校领导忽然说:“对了,石同学,有件事儿差点忘了。”
说着从口袋中找出一名片递给石志辉道:“你去这里一趟!去了只有好处没坏处。”
石志辉接过名片一看---
《当代》杂志主编---彭光荣!
……
当天下午---
《当代》杂志门口---
“你好,大叔,我找彭光荣彭主编。”
石志辉笑眯眯地站在门口对着把门的保安说道。
保安喝着茶,看石志辉一眼,“你找他有什么事儿?”一副爱理不理模样。
“不清楚,不过我有他名片。”石志辉把名片拿出来给对方看。
保安看了看名片,还回去道:“他很忙,如果没有预约你还是回去吧。”
“叔,我大老远过来通融一下。“石志辉摸出一盒扁三五,撕开,抽出一根递过去。
保安接过香烟在鼻子前闻了闻,摘掉帽子把香烟夹在耳朵上,笑道:“又一个文学青年---他在三楼。”
“谢谢叔,再来一根!”
石志辉又递一支烟过去。
保安高兴道:“很回事儿嘛!前面左拐,对了,上了三楼不要太大声,彭主编最不喜欢吵闹。”
“嗳!”
咯噔噔!
石志辉一口气上到三楼。
三楼大厅人来人往,这些都是杂志社工作人员,有的在审稿,有的在校稿,还有的在打印东西,大家全都忙忙碌碌。
在大厅东侧,摆放着展示架,上面是《当代》杂志这么多年出版的优秀作品,包括莫岩老师的《红高粱》,古华老师的《芙蓉镇》,郑义老师的《老井》,以及陈中实老师的《白鹿原》。
在展示栏上面,则张贴着《当代》杂志历任社长和主编照片和工作经历。
总体来看,整个杂志社显得很正统,文学气息浓重。
“你好,找哪位?”一名正在打印资料的工作人员看到石志辉进来,询问道。
“我找彭主编。”
“你找他有事儿吗?”
“是的,是他邀请我来的。”
“他邀请你?”
工作人员愣了一下,其他正在忙碌的杂志社成员也微微一怔,对着石志辉纷纷侧目。
石志辉看起来太年轻,像是个学生。
彭光荣主编一向很忙,也很少主动会邀请人过来,何况对方还这么年轻。
“你稍等一下。”
工作人员把打印好的资料收集好,朝石志辉笑笑,然后走去主编办公室,敲敲门进去:“主编,有人找。”
“谁呀?”
“一个年轻人,看样子像是学生。”
“让他进来。”
工作人员回过头对石志辉道:“主编让你进去。”
“谢谢!”
石志辉很有礼貌地点点头,整理好仪容仪表,这才迈步朝着办公室里面走去。
一进屋,石志辉就闻到一股浓重的烟草味,再看里面烟雾缭绕,堆满文稿的房间坐着两个人。
两人隔着茶几面对面坐着正在一边喝茶一边吞云吐雾。
“彭主编,你好!我是石志辉。”
“哎呦,说曹操曹操到!”彭光荣夹着香烟从沙发上站起来,朝石志辉招手道:“来,石同学,到这边坐!”
石志辉笑着走过去。
“喝什么茶?”
“不了,谢谢。”
彭光荣还是走到饮水机旁接了一杯水递给石志辉。
石志辉借助这空闲打量四周,两个字,逼仄!
周围堆砌高高的书籍和文稿,几乎没有让人落脚地方,唯一能够和这些东西一较高下的就是一台饮水机和一台旧空调。
石志辉再看对面那人,长得像个面瓜,却是认识,大作家莫岩。
莫岩见石志辉打量自己,笑道:“怎么,不认识了?我可是给你颁过奖的!”
“怎么会呢?莫岩老师,我可是您的忠实书迷。”
“哦,是吗?那你看过我的什么书?”
“《红高粱》,《酒国》,《丰臀肥乳》,不过我最喜欢的却是您的第一部作品《透明的红萝卜》。”
莫岩夹着香烟的手抖了一下,聚了老长的烟灰掉落茶几上,他望着石志辉道:“你说你最喜欢我82年的这部作品?”
莫岩发表的这部中篇小说在当年并不轰动,也不出名,但对于莫岩来说,却是他文学梦的启程,甚至是里程碑,对他意义非凡。
很多自称他书迷的都不知道他的成名作其实就是这部《透明的红萝卜》,凡是见了他大多都吹嘘他的《红高粱》有多么多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