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成皋养好了箭伤,回到关中栎阳安抚百姓,四日后返回广武军中。刘邦到栎阳的目的显然不只是安抚百姓,而是通过这个行为给自己做征兵广告,汉军兵源再次得以补充。
龙且被杀、田广被俘,韩信破齐对项羽的打击非常大,这意味着他的大后方出现了问题。同时,彭越又在梁地经常截断楚军粮道,导致楚军虽在广武围困汉军,但后方失守、粮道不稳,并非长久之计。而刘邦虽然被围,但得益于萧何在巴蜀的苦心经营,兵源和粮饷得以不断补充,战略上实则并不处于劣势。此时刘邦心里还有一份牵挂,就是被项羽掳走作为人质的刘太公和吕雉。
项羽损将断粮,又被韩信大兵压境,在这样的局势下,刘邦看到了机会。于是派陆贾前去说服项羽,希望能迎回家人,但未能成功。随后又令侯公,也就是姓侯的一位辩士,再次前往楚军游说项羽,这次不但成功使吕公、吕雉被释放,还与项羽达成协议,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归楚。
项羽以刘邦家人为人质,是极大的政治资本,绝不可能轻易归还,甚至连名士陆贾都无法说服项羽。就是这么一件难于登天的事儿,却被名不见经传的侯公办成了,可想而知,这是一番多么精彩的辩词。但遗憾的是,《汉书》《史记》都没记录候公到底说了什么,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一千年后,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写了一篇《代侯公说项羽辞》,描述了侯公说服项羽的经过。
大概意思就是刘邦志在天下,不会因亲人死活而改变,项羽虽然首先举起反秦大旗,但数年征战下来犯了不少错误,导致如今楚的优势丧失殆尽,如果还不肯归还吕公、吕雉,则会加重汉军的仇恨,为刘邦再增加一条灭楚的理由,不如就此罢兵,共分天下。当朝史官都未记载的细节,被苏轼在一千年后描绘的有声有色,可信度应该不高,权当做后人的一种猜想吧。
苏轼对细节的描写可能只是一种合理的猜测,但对大局势的分析是很值得参考的。巨鹿之战使项羽的名望和实力都到达了顶峰,诸侯无不臣服。可是他目光短浅、用人失当,楚汉实力对比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反转。
虽然现在两军在广武都是人困马乏,无力再战,但刘邦手握巴蜀、关中大后方,占据敖仓,韩信一路平定了代、赵、燕、齐,彭越不断的骚扰楚军补给线。如果继续相持下去,汉军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此时是通过和平手段接回吕公、吕雉的最佳时机,如果项羽还是不肯,等刘邦实力恢复起来,必然会遭到更激烈的报复。以刘邦之坚决果敢和心狠手辣,是不可能因为两个亲人而放弃天下的。
九月,项羽如约放归了太公和吕雉,汉军将士大呼万岁。侯公因此立下大功,被封为平国君。
鸿沟之约达成后,项羽罢兵东归,刘邦也准备回到关中。这时,张良、陈平劝谏道:“如今汉已拥有天下之大半,诸侯也都依附于我们,而楚军此时人困马乏、缺少粮草,若不趁机消灭他们,就是养虎为患。”刘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这就是所谓兵不厌诈,为了争夺天下,可以撕毁已经达成的约定,尽管这非常不上台面,但终究是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因为谁也不敢说,放项羽东归之后,他又会在哪一天又卷土重来。正如杜牧的诗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汉五年十月,刘邦带兵追击项羽到阳夏南,准备与齐王韩信、魏国国相彭越的军队会师后,共同攻击楚军。但一直走到了固陵,还没遇到这两路大军。楚军趁机大败汉军,刘邦撤退,坚壁不出。
刘邦对此感到很郁闷,就问张良:“这些诸侯都不听话,可咋办呢?”这是刘邦的特点,遇到难题就问手下,这咋办,那咋办。好在刘邦帐下谋士如云,他自己也善于听取建议。
张良说:“我们已经基本击败了楚军,但还未对这些功臣进行分封,所以他们不来也觉得理所应当。如果大王能与功臣们共分天下,他们自然就会听话。立韩信为齐王并非大王本意,韩信他自己也非常清楚;而彭越攻下梁地,因为这里最初封给了魏豹,他只能做个相国,如今魏豹已死,大王却未能尽早封他为王。建议大王最好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封给彭越,把陈以东至海边的地盘封给韩信,韩信的家在楚地,也正合他的本意。如此,两人就都为自己而战,击败楚军就很容易了。”刘邦听从了陈平的建议,派使者前往韩信、彭越军中传达封王的命令。得到了刘邦的分封,两人果然都带着兵马前来相助。
十一月,刘邦派堂兄弟刘贾南渡淮水进入楚地,围困寿春。同时,汉军还派人前往楚军,成功的策反了大司马周殷。周殷叛变原因至今未出现在任何史书记载中。陈平曾点名指出项羽的四大“骨鲠之臣”:亚父范增、钟离眛、龙且以及周殷。由此可见,周殷官至楚军大司马,绝不是个小人物,说服周殷反叛肯定不是容易的事。
但周殷的叛变似乎非常干脆,因为他马上就用舒县的兵屠了六县,还率领九江郡的楚兵配合英布屠了城父(fǔ),并随刘贾与刘邦会师。这引起了后世的无限猜想,是不是项羽曾经严重的得罪过周殷,才导致他一有机会就头也不回的叛离了楚。
历史的真相我们已不得而知,但非常清楚的是,周殷的叛变对项羽是致命的。因为楚国的首都彭城北有韩信,西有彭越,两人均接受了刘邦的分封,如今南部地区因周殷叛变也归了汉军,楚军被压缩在很小的一块区域内,形势岌岌可危。
项羽背约被刘邦指责为“项羽十罪“之首,还曾以此号召诸侯共同反楚,而如今自己却故技重施。这背后依然是实力的保障,弱者才用盟约自保,而强者只靠实力说话。
所以,哪有什么绝对意义的正义之师,不过是斗争者彼此的攻讦手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