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晚上的庆功宴,就设在新修的路面上。

几十张桌子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龙阵”。

桌上摆满了大盆的猪肉炖粉条,还有花生米、拍黄瓜等各种小菜。

酒,是镇上酒厂自酿的土烧,辛辣,上头。

全镇有头有脸的人物,各个村的代表,还有所有参与修路的工人和村民,都聚集在这里。

篝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

蔡卫国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他被众人簇拥在最中间的位置。

一波又一波的人,端着酒碗过来给他敬酒。

“蔡工,这碗我敬你!没有你,我们扎佐人还在黑暗里摸索!”

镇长第一个端起酒碗。

“蔡工,我老王头这辈子没服过谁,今天我服你!我干了,你随意!”

老王头端着满满一碗酒,一饮而尽。

“蔡工,我们河道队的兄弟们,敬你!”

“蔡工,我们五星村的,敬你!”

蔡卫国来者不拒,一碗接一碗地喝着。

他前世的酒量并不好,但今天,他喝的不是酒,是情义,是喜悦。

酒水入喉,火辣辣的,一直烧到心里,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张勇在一旁,早就喝得满脸通红,他拉着一个村民的胳膊,大着舌头吹嘘:

“我跟你们说……我……我早就知道……蔡工他不是一般人!他是……是神仙下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气氛达到了高潮。

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大家开始唱起了山歌,拉起了家常。

“对面坡上的大姐,你望过来看哟……”

粗犷的歌声,在山谷里回荡。

一个老大娘,拉着蔡卫国的手,絮絮叨叨地说道:

“娃儿啊,等这路修通了,我那在外面打工的儿子,就能开车回来了,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走上一天了……”

一个年轻的媳妇,抱着怀里的孩子,满眼憧憬地说:

“等路通了,我就让我家那口子,去镇上开个小卖部,让娃儿以后能在镇上读书……”

听着这些朴素的愿望,蔡卫国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他修的,哪里是一条路。

他修的,分明是扎佐人民通往小康和希望的桥梁。

就在这片欢声笑语中,两道不速之客的身影,出现在了山路的拐角处。

他们穿着与这里格格不入的中山装,手里拿着公文包。

正借着远处篝火的光,一脸惊疑地看着眼前这片匪夷所思的“露天宴会”。

他们,正是王建业派来调查蔡卫国的“调查员”。

王建业派来的两个人,一个姓李,一个姓赵,都是公司纪检科的老油条。

他们本以为这次来扎佐,就是走个过场,拍几张工地停工、荒草丛生的照片,再找几个抱怨的工人录几句音,回去就能交差。

在他们想象中,被断了粮草的扎佐项目,此刻应该是一片死寂,蔡卫国那小子,也该是焦头烂额,像只斗败的公鸡。

可眼前这番景象,彻底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这是什么情况?

宽阔平整的道路,熊熊燃烧的篝火,上百号人围坐在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欢声笑语,热闹得像过年一样!

这哪里像是项目停摆的样子?

这分明是打了大胜仗在开庆功宴啊!

李干事和赵干事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迷惑。

他们悄悄地躲在路边的阴影里,不敢贸然上前。

“老李,这……这是怎么回事?情报有误?”

赵干事压低声音,满脸的不可思议。

“我怎么知道!”

李干事眉头紧锁。

“你看那条路,黑灯瞎火的看不太清,但看那平整度,修得不赖啊!

还有那护坡,码得整整齐齐的,像是石头垒的?”

“他们哪来的钱修路?王总不是说,一分钱都没给他们拨吗?”

两人心里充满了无数的问号。

就在这时,一辆摩托车“突突”地从他们身边驶过,车灯雪亮,径直朝着宴会的方向开去。

车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骑车的,后面还坐着一个,脖子上挂着一台照相机。

“记者?”

李干事眼尖,一眼就看到了那台在当时极为稀罕的“海鸥”牌照相机。

他心里“咯噔”一下,暗道不好。

市建委周主任说的记者,竟然真的来了!

而且看样子,比他们还先到一步!这下麻烦了!

骑摩托车的是镇上的通讯员,后面坐着的,正是林城日报社的记者,名叫方明。

方明是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记者,充满了新闻理想和一腔热血。

他也是偶然间从市建委的朋友那里,听说了扎佐镇“工民修公路”的奇闻,职业的敏感性让他觉得,这背后一定有一个大新闻。

于是,他软磨硬泡,跟主任申请了这个采访任务。

当摩托车的灯光照亮那条崭新的公路和路面上热闹的庆功宴时,方明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他跳下车,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杂乱的工地,而是一条堪比市内公路质量的道路。

路面坚实,边坡稳固,排水系统规划得井井有条。

再看那些参加宴会的人,他们虽然衣着朴素,但脸上洋溢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

“同志,您好!我是林城日报的记者方明!”

方明找到了正在招呼客人的镇长,亮出了自己的记者证。

“记者同志?哎呀!欢迎欢迎!”

镇长一听是市里报社的记者来了,又惊又喜,连忙热情地握住他的手,

“快请坐!快请坐!来得正好,跟我们一起喝一杯庆功酒!”

“庆功酒?”方明敏锐地抓住了关键词

“镇长,你们这是……庆祝什么呢?”

“庆祝我们扎佐公路K3到K5段,全线完工!”

镇长一指脚下的路,满脸自豪地说道:

“就这条路,我们扎佐的老百姓,没要国家一分钱,没用公司一两水泥,全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把它给修起来了!”

方明的心脏猛地一跳,他知道,自己找对地方了!

这里面,有大故事!

他立刻打开了自己的采访本,拿出了录音机。

“镇长,您能详细给我讲讲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镇长本就是个豪爽的人,又喝了点酒,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

他拉着方明,从公司断了工人们项目资金讲起,讲到蔡卫国临危不惧。

提出“工民动员”的构想,再讲到全镇动员,开山采石,人工夯路……他讲得是眉飞色舞,豪情万丈。

方明在一旁听得是心潮澎湃,手里的笔就没停过。

“镇长,您说的那个蔡卫国,蔡工,他在哪儿?我能采访一下他吗?”

方明迫不及待地想见见这个传奇人物。

“能!当然能!”

镇长一指人群中最热闹的地方,

“喏,那个被大家伙儿围着灌酒的后生仔,就是我们的蔡工!”

方明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个穿着普通工装的年轻人。

正被几个黝黑的汉子架着,仰头喝下一大碗酒,引来周围一片叫好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