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起来那么年轻,甚至有些清瘦,但他的眼神,却异常明亮,充满了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坚毅。
方明挤过人群,走到了蔡卫国面前。
“蔡工,您好,我是林城日报的记者方明。”
蔡卫国放下酒碗,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年轻人,有些意外。
“记者?”
方明问道:“是的,蔡工。我听说了你们的事迹,特地下来采访。
我能问您几个问题吗?”
“你问吧。”
蔡卫国点点头。
“蔡工,在没有任何资金和现代设备的情况下,您是怎么想到用这种‘工民动员’的方式来修路的?
又是如何保证工程质量的?”
方明问出了他最好奇的问题。
蔡卫国笑了笑,他指着周围的乡亲们,说道:
“记者同志,其实办法不是我想出来的,是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告诉我的。”
“公司因为安全原因能断我们的水泥,但他断不了我们扎佐的山。
山里的石头,就是我们最好的建筑材料。”
“他能停我们的柴油,但他停不了我们扎佐人民的肩膀。
这路基,就是靠着几百斤的石硪,一寸一寸砸出来的。
它的密实度,不比任何压路机压出来的差。”
“至于质量,最好的证明,就在我们脚下。”
他跺了跺坚实的路面,
“你可以随便检查,随便测试。数据,不会说谎。”
他的话,没有豪言壮语,却充满了无可辩驳的专业和自信。
方明又采访了老王头、刘根、后勤队的大娘……
每一个人,都对蔡卫国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每一个人,都对这条路充满了希望和自豪。
方明被深深地感染了。
他按动快门,拍下了一张张生动的照片:
篝火旁开怀大笑的脸庞。
孩子们在新路上追逐嬉戏的身影。
蔡卫国和工人们举碗共饮的瞬间……采访一直持续到深夜。
方明合上采访本,他知道,自己这次挖到宝了。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条公路的修建,这是一个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的缩影。
是一个关于知识青年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共同创造奇迹的生动故事。
他要立刻赶回报社,他要用自己的笔,把这个故事,告诉全林城的人!
而躲在人群里的李干事和赵干事,听着方明和众人的对话,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
他们知道,自己这次的任务,彻底搞砸了。
他们非但没找到任何“豆腐渣工程”的证据,反而亲眼见证了一场即将轰动全市的“表彰大会”。
“老李,怎么办?我们现在上去,不是自投罗网吗?”
赵干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李干事咬了咬牙,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走!马上回林城!把这里的情况,立刻向王总汇报!再晚,就来不及了!”
两人不敢再多待一秒,趁着夜色,灰溜溜地逃离了这个让他们感到恐惧和挫败的地方。
方明回到报社的那个晚上,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就着一杯浓茶,将采访来的所有素材,
——录音、笔记、照片,全部摊在桌上。
扎佐那片热火朝天的工地,那雄浑的石硪号子,那一张张朴实而坚毅的脸庞,在他脑海中反复回荡。
他的血液在沸腾,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驱使着他奋笔疾书。
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空洞的口号。
他只是用最真实、最质朴的文字,白描般地记录下他在扎佐看到的一切。
他写某公司的某位王领导,如何将一个重点扶贫项目逼入绝境。
他写年轻技术员蔡卫国的挺身而出,如何在绝望中提出“工民战争”的惊人构想。
他写扎佐镇长的破釜沉舟,如何将全镇人民拧成一股绳。
他写普通的村民,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山采石,肩挑背扛,创造出工程奇迹。
他写那条用汗水和石硪砸出来的天路,如何承载了扎佐几代人走出大山的梦想。
稿子的标题,他反复斟酌,最后定格在
——《没有等来的神仙皇帝,我们自己就是天!
——记扎佐公路建设中的“工民”奇迹》。
第二天一早,这篇带着墨香和激情的报道,出现在了《林城日报》的头版头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整个林城市,都因为这篇报道而震动了。
清晨的公交车上,手捧报纸的市民们,不再讨论菜价和电视剧,而是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扎佐的奇闻。
“你看了没?今天头版这个,太牛了!没钱没机器,老百姓自己把路给修了!”
“是啊!那个叫蔡卫国的技术员,才二十多岁,真是个英雄!”
“这才是咱们工人阶级该有的样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林城市政府大楼里,市官员和市长,都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看到了这份报纸。
市官员看完报道,沉默了许久,他拿起红笔,在报纸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然后在旁边批示道:
“好一个‘工民项目’!好一个‘我们自己就是天’!
这是一种精神,值得全市学习和推广!
请市建委、市交通局立刻组织调查组,赴扎佐实地考察,形成详细报告。”
市长的反应则更加直接,他拿起电话,直接打给了市建委主任。
“老周,今天日报看了吗?你们建筑系统,出了个大典型啊!
扎佐这个事,你们建委之前知不知道?
一建公司是怎么搞的?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不上报?
反而是让项目陷入困境?这里面有没有问题?你给我好好查一查!”
一时间,压力山大,全部给到了市建委和林城一建。
而在林城一建公司内部,这篇报道,不亚于一场八级地震。
公司的宣传栏前,围满了职工。
他们指着报纸上的照片和文字,议论纷纷。
“天呐!这真是蔡工!他真的在扎佐搞出这么大名堂!”
一个少年宫项目部的工人,激动地喊道。
“我就说蔡工不是一般人!你们看,报纸上都夸他是英雄!”
“可我听说……公司不是把他……是把他发配过去的吗?”
有人小声嘀咕。
“嘘!小声点!这下王总的脸可没地方放了!”
王辰宇拿着报纸,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来来回回读了三遍。
他看着报纸上蔡卫国那张在篝火旁的照片,眼神明亮,意气风发。
他激动得眼眶都有些湿润,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好小子……好样的……真给老子长脸!”
他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了总工王敬忠的办公室。
“王总工,报纸看了吗?我们的小蔡,上头版了!”
电话那头的王敬忠,声音也充满了惊叹和喜悦:
“看了看了!这小子,真是给了我们一个天大的惊喜!
我早就说他是个好苗子,没想到,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他能爆发出这么大的能量!
辰宇啊,我们之前都小看他了!”
“王总工,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小蔡一个人的功劳,更是对我们公司某些官僚作风的一记警钟!”
王辰宇意有所指地说道,
“我们不能让真正干事的人寒了心!”
“我明白你的意思。”
王敬忠沉声道,“这件事,公司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
我马上就去找李副经理,我们两个,必须去跟王建业好好谈谈!”
而此刻,风暴的中心
——总经理王建业的办公室里,气氛已经降到了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