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我知道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以前都在各自的单位发光发热。”蔡卫国环视一圈,声音不大,却字字砸在每个人心上,“但从今天起,咱们就是一个锅里搅马勺的兄弟,一个团队!咱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不可能中,创造一个奇迹!”
他猛地转身,一把将墙上盖着的白布扯下!
一张巨大的工程图纸赫然出现,那繁复的线条和密密麻麻的数据,正是省体育馆的设计总图!蔡卫国的手指重重地戳在图纸的中央。
“一百二十米!无立柱!大跨度屋顶!”
“我们的任务,就是用‘龙王’,把这个只存在于图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但这绝不是把实验室的配方放大那么简单!”
话音刚落,那个戴着厚眼镜的博士生高建军就忍不住举起了手。
“蔡组长,恕我直言。”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学究式的严谨,“我看过您的实验报告,‘龙王’的抗压强度的确是划时代的。但它的脆性问题同样突出,这种材料天生适合受压,可屋顶结构要承受的是极其复杂的弯拉应力,一旦脆性过大……”
他没说完,但在场都是行家,都明白他话里的意思——会像玻璃一样,整个碎掉!
“问得好!”蔡卫国非但没生气,反而赞许地点点头,“这正是我们要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如何在保持变态强度的同时,让它拥有足够的‘筋骨’,也就是韧性!”
他转向钱总工:“钱工,您老经验丰富,怎么看?”
钱总工嘿嘿一笑,摸了摸自己的下巴:“小蔡,你小子就别给我戴高帽了。跟你这么久,你肚子里没点干货,敢接这活儿?别卖关子了,直接亮招吧!”
“还是钱工懂我!”蔡卫国哈哈一笑,转身抓起一根粉笔,在旁边的黑板上“唰唰”写下两个力透纸背的大字。
“预应力!”
这两个字一出,结构实验室主任吴工的瞳孔猛地一缩!
“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嘶……”他倒吸一口凉气,“这个想法……太疯狂了!但是……”
“但是什么?”
“这不是施工难度的问题!”吴工的语速都变快了,“这是在玩命!在一百多米的高空,给这种新材料施加预应力,稍有计算失误,或者工艺控制不住,那不是坍塌,是爆炸!整个结构会瞬间粉碎!”
吴工的话让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气氛变得凝重。
蔡卫国却笑了,他环视众人,一字一句地开口:“玩命?咱们搞工程技术的,哪天不是在跟老天爷玩命!图纸上差一毫米,工地上就是人命关天!我们有全国最顶尖的专家,有最好的设备,只要路子走对了,就没有攻克不了的火焰山!”
张勇在一旁听得浑身血液都快烧起来了,他猛地一拍胸脯:“蔡工,您下命令吧!刀山火海,我们跟着您闯!”
“好!”蔡-卫国重重一拍手,“那就分工!打仗!”
他指向高建军:“小高!你是理论专家,负责计算和配方优化!一周之内,我要看到至少三套预应力RPC的配方和理论模型!”
“是!”
“吴工!您是结构大拿,负责力学分析和结构设计!我要最详细的应力分布图和安全验算,每个数据都要反复核对!”
“没问题!”
“钱工!您带着张勇他们,负责工艺试验!搅拌、张拉、养护,每个环节都给我摸索出一套标准流程来!”
“放心!”
“其他人,配合三个小组!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搞几个样品出来交差,而是要让‘龙王’,从实验室的神坛上走下来,实现真正的工业化生产!”
一声令下,整个团队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瞬间高速运转起来。
高建军抱起比砖头还厚的专业书,一头扎进了计算室。吴工拿着计算尺,趴在图纸上开始废寝忘食地推演。钱总工则带着几个年轻人,轰隆隆地发动了搅拌机,开始了新一轮的试验。
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面,蔡卫国心里刚升起一丝满意。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了,李院长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小蔡,出事了!”
蔡卫国心中一沉:“什么事?”
“刚接到消息,BJ来了个专家组,说要对你的'龙王'技术进行复核。”
“复核?”蔡卫国皱起眉头,“什么意思?”
李院长压低声音:“据说是有人向上面举报,说你的实验数据有问题,123.7兆帕根本不可能实现。专家组明天就到,要求你当场重新演示。”
蔡卫国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知道,这背后肯定有人在搞鬼。
“谁举报的?”
“不知道,举报信是匿名的。但我怀疑…”李院长欲言又止。
“您怀疑什么?”
“我怀疑是刘克明那一伙人,死不甘心,想要最后搏一把。”
蔡卫国冷笑一声:“他们还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钱总工听到消息,也走了过来:“小蔡,要不要我们连夜准备?”
“不用。”蔡卫国摇摇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他们想看,那就让他们看个够。”
他转向众人:“各位,计划有变。明天的复核演示,就是我们攻关小组的第一次实战。大家今晚辛苦一下,把设备调试到最佳状态。”
“明天,我们不但要让BJ的专家组心服口服,还要让那些暗中搞鬼的人,彻底死心!”
众人齐声应道:“是!”
夜深了,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所有人都在为明天的“大考”做着最后的准备。
蔡卫国独自站在窗前,看着远处的城市夜景。他知道,明天的复核,绝不会是一场简单的技术演示。背后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上午九点,实验室门口停了好几辆黑色的红旗轿车。
从车上下来的,是一个由七人组成的专家组。为首的是一个头发花白、神情严肃的老者,正是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著名专家,王教授。
蔡卫国早就听说过这个人的大名。
王教授在材料力学领域是泰斗级的人物,发表过上百篇学术论文,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
能让他亲自出马,看来这次的“复核”,来头不小。
“王教授,您好。”蔡卫国主动迎了上去,“欢迎您来指导工作。”
王教授上下打量着蔡卫国,眼神中带着审视:“你就是蔡卫国?很年轻嘛。”
“王教授过奖了。”
“我不是在夸你。”王教授的语气很冷,“在我们这个行业,年轻往往意味着经验不足,容易犯错。”
这话说得很不客气,但蔡卫国并没有生气。他知道,像王教授这样的老专家,最看重的就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您说得对。所以今天请您来,就是要用事实说话。”
王教授点点头:“那就开始吧。我们时间有限。”
蔡卫国领着专家组走进实验室。看到里面先进的设备和井然有序的布置,几位专家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各位专家,为了确保实验的客观性,今天的演示将完全按照您们的要求进行。原材料可以由您们随机抽取,配比可以由您们现场监督,整个过程都会有录像记录。”
王教授满意地点点头:“这样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