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岁月:从助理工程师开始 第66章

作者:夏雨诗桥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16:49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林城一建,试验生产线车间。

当钱工布满老茧的手,颤抖着按下那颗油亮的绿色启动按钮时,整个车间落针可闻。几十双熬得通红的眼睛,死死盯着那台进口搅拌机的庞大身躯,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一秒,两秒……

没有预想中刺耳的金属摩擦,更没有那种令人牙酸的“嘎吱”硬磨。

一阵沉稳而有力的“嗡嗡”低吼,从机腹内传来。

那声音由低到高,越来越雄浑,像一头沉睡的钢铁巨兽被唤醒,整个车间的地面都随之微微震颤。

透过厚厚的观察窗,只见搅拌机内部,那些深灰色的、粘稠如化不开的糖稀般的RPC浆料,在三片造型奇特的螺旋叶片带动下,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向中心旋转的涡流!

物料被不断地卷起、抛下、剪切、再揉捏到一起,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充满了压倒性的力量感,没有丝毫的凝滞和卡顿。

“动了!俺的娘哎,它动了!”

“这……这声音不对啊!比原来那洋玩意儿顺溜多了!”

车间里,瞬间爆发出了一阵压抑不住的欢呼。

王敬忠站在人群外围,两只手死死攥着拳头,指节捏得发白,手心里全是黏腻的冷汗。

他不懂技术,但他看得懂机器的状态,听得懂这声音里的底气!这跟以前那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完全是两码事!

“继续加料!把功率开到最大!”

钱工扯着嗓子吼道,激动得满脸通红,脸上的皱纹挤成了一团。

操作工得到指令,猛地将功率推杆一拉到底。

“嗡——!”

搅拌机的轰鸣声陡然拔高,像一辆正在全速冲锋的坦克,那股沛然的劲头,让在场所有人的心脏都跟着共振。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五个小时……

时间在所有人的煎熬和期待中流逝,那台钢铁巨兽始终保持着巅峰状态,嘶吼了整整五个小时,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停机!检查!”

随着钱工一声令下,机器缓缓停止。

所有人都“呼啦”一下围了上去,空气紧张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当机修工费力地旋开厚重的检修舱门,用手电筒照亮那片幽深的内部时,凑在最前面的人,齐刷刷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那三片经过五个小时高强度研磨的、国产高铬铸铁叶片,在刺眼的光束下,依旧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表面光滑如初,只有几道需要凑近了才能看清的、发丝般的微小划痕。

“我的天……”一个年轻的机修工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那冰冷坚硬的触感让他浑身一哆嗦,“这,这哪是铁啊,比金刚钻还硬!”

钱工一把推开他,戴上老花镜,几乎把半个身子都探进了搅拌机里,拿着手电筒一寸一寸地扫过叶片的每一个迎风面,每一个角落。

良久,他直起身,通红的眼睛扫过王敬忠,扫过车间里每一个弟兄,用尽全身的力气,从胸腔里吼出了两个字:

“成了!”

短暂的寂静后,整个车间彻底炸了!

“嗷——!!!”

……

省城,攻关小组办公室。

桌上的烟灰缸里,烟头已经堆成了小山。

刺耳的电话铃声猛然炸响,蔡卫国像被电击了一样,一把抓起听筒,心脏“怦怦”狂跳。

“小蔡!成了!他娘的,成了!”

电话那头,传来王敬忠狂喜到几乎破音的吼声,“真是神了!新叶片装上去,那声音都不一样!以前是‘嘎吱嘎吱’的要散架,现在是‘嗡嗡嗡’的低吼,跟个小钢炮似的!”

“搅拌效果呢?料匀不匀?!”蔡卫国急切地追问,声音都有些发颤。

“好!太他妈好了!”王敬忠的声音里全是压不住的兴奋,“钱工说,搅拌出来的料,比以前均匀多了,流动性也好!而且,我们连续干了五个小时,刚才停机检查,叶片上连个鸟毛都没掉!就跟新的一样!”

“比那帮外国佬的还牛逼!”

成功了!

蔡卫国紧握的拳头,终于缓缓松开。

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只觉得浑身的力气都被瞬间抽空,一屁股重重地坐回了椅子上,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RPC工业化生产最大的一个技术壁垒,被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最土的办法,硬生生地砸开了!

“给王总电话,”蔡卫国平复了一下翻涌的心绪,声音恢复了冷静,“马上安排生产。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RPC构件,就用在咱们林城自己的项目上!”

王敬忠一愣:“哪个项目?”

“市里不是一直想修那座跨河的友谊大桥吗?桥墩常年泡在水里,对混凝土的抗腐蚀和抗冲刷能力要求极高,正好!”蔡卫生的眼中闪着光,“就用它了!我们用‘龙王’,给林城建一座一百年都不会坏的大桥!”

……

之前还牛气冲天,用鼻孔看人的外国技术员,在亲眼看到了新叶片的运行数据和磨损情况后,那张倨傲的脸,先是涨红,再转为铁青,最后一片煞白,嘴里反复念叨着“不可能”。

最后,他灰溜溜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连夜买了返程的火车票。据说他走的时候,因为心神恍惚,还差点在月台上摔个狗啃泥。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解决了搅拌机的问题,蔡卫国把全部精力,重新投入到了省体育馆的项目上。

时间紧,任务重。一百二十米的大跨度屋顶,要用预应力RPC来建造,这在全世界都是头一遭,没有半点经验可以借鉴。

这天下午,蔡卫国正和结构专家吴工,为图纸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吵得面红耳赤。

“蔡组长,这个地方,我还是觉得不妥。”

吴工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工程师,性格严谨刻板,他指着图纸上一个几根主梁交汇的复杂连接点,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这里的应力太集中了,短期没问题,但十年二十年后呢?我担心在长期荷载下,会产生疲劳裂纹。”

蔡卫国也盯着图纸,陷入了沉思。吴工的担心很有道理,这个节点是整个屋顶结构的“心脏”,一旦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在这里增加一道环梁,把应力分散开呢?”蔡卫国提出了一个想法。

“不行。”吴工立刻否定了,“增加环梁,会大大增加结构的自重,我们之前所有的计算都要推倒重来,那工作量太大了。”

两人对着图纸,一个提方案,一个找漏洞,讨论了整整一个下午,还是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高建军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脸上满是焦急。

“组长,吴工,先别讨论了!”他手里捏着一张薄薄的纸,手腕都在发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