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献日】
天都峰上接苍旻,松涛卷雾洗征尘。
手入云端欲摘日,献给家国一佳人。
石痕曾刻千年墨,苔径犹存万代春。
守山翁妪添新绿,登峰赤子续清芬。
莫叹高天摘日难,寸心培得山河润。
赏析:
《黄山献日》赏析
这首诗以黄山天都峰的雄奇为背景,融自然之峻、豪情之炽、历史之厚与哲理之真于一体,借“摘日献家国”的奇绝想象起兴,在松涛云海间铺展对山河的眷恋,于“千年墨痕”与“寸心培润”的对照中,道出“家国之美成于点滴坚守”的深刻感悟,字间藏着赤诚与务实的交响。
首联铺境:天都雄姿,雾洗尘心
“天都峰上接苍旻,松涛卷雾洗征尘”开篇即勾勒黄山天都峰的高远与清旷。“苍旻”指苍天,“接苍旻”三字尽显天都峰直插云霄的雄姿,将山体与天际相连,赋予其“上通天地”的壮阔气象;“松涛卷雾”绘动态之景——山风拂过松林的涛声与翻腾的云雾交织,如同一双无形的手“洗征尘”,既写山雾涤荡山间尘埃的实景,又暗喻登高者在此间洗去俗务烦扰,心境归于澄澈。首联以“峰之高”对“雾之柔”,以“松涛之动”对“征尘之静”,让黄山的自然之奇不仅是视觉景观,更成为承载心境与情怀的载体,为全诗奠定“景中寓情、高峻中藏赤诚”的基调。
颔联凝情:摘日献家,豪情寄意
“手入云端欲摘日,献给家国一佳人”承续首联的高远意境,以奇绝想象将情感推向高潮,是全诗的灵魂所在。“手入云端摘日”突破现实边界,以夸张的笔法写对家国的炽热深情——仿佛伸手即可触达云端,将象征光明与希望的太阳摘下;而“献给家国一佳人”的比喻更显妙思:将“家国”比作令人珍视、值得守护的“佳人”,既含对山河故土的眷恋与赞美,又藏“愿以赤诚护其美好”的温柔担当。这一联虚实相生:“摘日”是浪漫的豪情,“献佳人”是真挚的情感,将抽象的爱国情怀化为可感的“摘日献赠”之举,让“爱”不再空泛,而有了具体的寄托与温度。
颈联溯传:千年墨痕,万代传承
“石痕曾刻千年墨,苔径犹存万代春”笔锋转向黄山承载的历史与生机,勾连古今。“石痕刻墨”指向黄山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石刻,那些留在岩石上的笔墨,是文化的印记,更是千年文明的沉淀;“苔径存春”则写自然的生生不息——布满青苔的小径虽历经岁月,却始终孕育着春天的生机,暗喻山河与文明的永续传承。
“守山翁妪添新绿,登峰赤子续清芬”紧承历史,转向当下的守护与接力。“守山翁妪”是山野间默默耕耘的老者,他们添种新绿,用日常劳作守护山河;“登峰赤子”是心怀赤诚的后辈,他们登临峰顶,延续着先辈留下的“清芬”(既指自然的清香,也指精神的芬芳)。两句从“历史遗存”到“当代行动”,道尽家国之美从不只靠天赋,更靠代代相传的守护与耕耘。
尾联明理:寸心培润,真意归处
“莫叹高天摘日难,寸心培得山河润”收束全诗,回应“摘日”的豪情,点出核心哲理,让情感落地生根。“摘日难”直言浪漫豪情的不易实现,却以“寸心培润”给出答案:真正让家国如“佳人”般美好的,并非遥不可及的“摘日壮举”,而是每颗“寸心”的点滴付出——老者添绿的辛劳,赤子传承的真诚,普通人对山河的珍视与守护,如同细雨润田,终将让山河常绿、家国常春。这里的“寸心”是务实的行动,“山河润”是美好的结果,哲理昭然:爱国从不是空洞的豪情,而是融入日常的坚守;家国之美,从来成于细微处的耕耘,而非空想的高远。
全诗以黄山的“高”喻情怀的“炽”,以“摘日”的浪漫起兴,以“石痕苔径”的历史为脉,以“翁妪赤子”的行动为证,最终落于“寸心培润”的哲理。没有激昂的口号,却在“松涛卷雾”“苔径存春”中见山河之美;没有直白的说教,却让“摘日之豪情”与“培绿之寸心”形成对照,道尽“家国之爱,始于仰望,成于行动”的真谛。黄山的云海依旧翻涌,而那些默默培护山河的“寸心”,正是让“家国佳人”永葆青春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