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诗集50 第3章

作者:李义逐日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7:26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登泰山感怀】宽韵

岱宗雄峙接苍天,万壑千岩入望烟。

百桃隐处山巅古,何处寻踪觅仙缘。

莫叹蓬瀛遥可接,当怜赤县尽尧天。

登临莫负山河壮,一片丹心照宇寰。

赏析:

这首《登泰山感怀》以泰山为依托,融写景、抒情、言志于一体,既绘山河之壮,又寄家国之思,章法谨严而意韵深沉,可从“景、情、意”三层细品其味:

一、起笔绘景:以雄奇开篇,立泰山之魂

首联“岱宗雄峙接苍天,万壑千岩入望烟”,以“岱宗”直呼泰山,既显古雅,又点出其“五岳之首”的尊崇地位。“雄峙接苍天”以“雄峙”写山势巍峨,“接苍天”拓开高远之境,寥寥数字便勾勒出泰山拔地通天的气势;“万壑千岩入望烟”则转写俯瞰之景,千峰万壑笼罩在迷蒙烟霭中,既见山之深邃,又含远眺时的苍茫感。两句一仰一俯,一显一隐,既写尽泰山“雄”与“幽”的特质,又暗寓华夏山河的厚重气象——泰山作为文明象征,其“雄峙”之态恰是民族精神的隐喻。

二、承转由幻入实:从寻仙到怜世,转得自然

颔联“百桃隐处山巅古,何处寻踪觅仙缘”,承首联之景,由实入虚。“百桃隐山巅”本是缥缈传说,诗人以“山巅古”衬仙境之幽,又以“何处寻”起疑问,似在怅惘仙境难觅。此联既应合了“觅仙缘”的遐想,又为颈联的转折埋下伏笔——仙境纵好,终是虚幻。

颈联“莫叹蓬瀛遥可接,当怜赤县尽尧天”,笔锋陡转。“蓬瀛”承“仙缘”,仍指仙境,“莫叹”二字宕开一笔,不再纠结于仙境远近;转而以“当怜”收束,聚焦“赤县”(华夏代称)与“尧天”(喻太平盛世),将目光从虚渺的仙境拉回人间。这一转,既是情感的递进(从怅惘到珍视),更是主题的深化:泰山之游,不仅是赏景寻仙,更是对家国盛世的体察与热爱。“赤县尽尧天”六字,以典故凝缩对故土的深情,比原句更显具体而厚重。

三、收束言志:以丹心映山河,合得有力

尾联“登临莫负山河壮,一片丹心照宇寰”,收束全诗,直抒胸臆。“山河壮”呼应首联“岱宗雄峙”“万壑千岩”,将泰山之壮拓展为整个华夏山河的壮阔;“莫负”二字含担当之意,登山者不仅是观者,更是守护者、传承者。

“一片丹心照宇寰”以“丹心”明志,将个人情怀与天地宇宙相连——爱国之心不仅局限于一时一地,更要光照四方,既显胸襟之阔,又表信念之坚。此句与颈联“赤县尽尧天”形成呼应:前者赞家国之盛,后者立报国之志,一赞一立,让爱国情怀既有依托,又有力量。

全诗以“登泰山”为线索,循“绘景—寄幻—转实—言志”的脉络,将泰山的自然雄奇、仙境的缥缈遐想与家国的深沉情怀熔于一炉。语言凝练而意象鲜明,“岱宗”“赤县”“丹心”等词既含古意,又显真情,终以“山河”与“丹心”的对照,让个人登高之感升华为对民族、对家国的赤诚之爱,余韵悠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