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诗集50 第8章

作者:李义逐日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7:26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剑门怀志】宽韵

雄关倚天立,危崖接苍旻。

石梯盘云险,风涛卷古尘。

古驿蹄痕浅,残碑蚀旧痕。

拔剑石上刻,情已入七分。‖

昔有征人誓,锋寒护万民。

血痕凝壁冷,肝胆照苍垠。

莫叹情深暂,长怀一寸真。

情非凭剑烈,久志铸国魂。

关楼迎晓日,风里见精神。

赏析:

《剑门怀志》赏析:雄关藏浩气,久志铸国魂

这首《剑门怀志》以剑门关的雄奇险峻为底色,以“志”为脉络,在历史的尘埃与情感的沉淀中,铺展了一幅“关隘护山河,丹心续国魂”的壮阔画卷。全诗借宽韵的自由流转,将山水之险、历史之痕、情感之真与哲理之深熔于一炉,字句间既有剑门的铮铮铁骨,又有爱国情怀的脉脉温度。

一、雄关为骨:以险景勾连历史的厚重

开篇“雄关倚天立,危崖接苍旻”,便将剑门关的磅礴气势推至眼前。“倚天立”写关隘如巨人般擎托天地,“接苍旻”(苍旻指苍天)拓开视野,仿佛剑门的危崖直抵苍穹,既显自然之险,又暗喻其“一夫当关”的战略分量。紧接着“石梯盘云险,风涛卷古尘”,镜头拉近:盘绕云端的石梯藏着攀登的艰险,呼啸的风涛卷起千年的尘埃——这“古尘”是历史的印记,藏着蜀道上的兵戈、商旅与征人的足迹。

“古驿蹄痕浅,残碑蚀旧痕”继续铺展历史纵深:古驿站的马蹄印已被岁月磨浅,残碑上的字迹被风雨侵蚀,却仍倔强地留存“旧痕”。这些“痕”是时间的刻痕,也是情感的伏笔,为后文“拔剑石上刻”的动作埋下铺垫——剑门的每一寸岩石,都在默默记录着与山河相关的赤诚。

二、刻石为证:以细节具象化情感的深沉

“拔剑石上刻,情已入七分”是诗的枢纽,将抽象的爱国之情化为可触可感的画面。“拔剑刻石”不是张扬的炫技,而是将心意刻入岩石的郑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情已入七分”,未说尽的三分藏在石缝里、风涛中,是不必言说的赤诚。这“七分情”不炽烈如烈火,却如剑门的岩石般深沉坚韧,暗合剑门“险而不躁”的气质,也为后文的哲理埋下伏笔。

“昔有征人誓,锋寒护万民”承接刻石的意象,将情感拉向历史深处:昔日剑门关的征人曾在此拔剑立誓,剑锋的寒意里藏着守护万民安宁的决心。“血痕凝壁冷,肝胆照苍垠”则更添悲壮——崖壁上凝结的血痕虽已冷却,而他们的肝胆赤诚却如星光般照亮辽阔的天地(苍垠指广阔的原野)。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剑门的岩石不仅刻着字迹,更刻着一代代人的牺牲与担当。

三、久志为魂:以哲理点睛爱国的真意

“莫叹情深暂,长怀一寸真”笔锋转向抒情,道尽坚守的可贵。不必感慨一时的情感热烈易逝,真正珍贵的是长存于心的那份“一寸真”——这“真”是对山河的真心,是对家国的真诚,不因岁月流转而褪色。

“情非凭剑烈,久志铸国魂”是全诗的哲理点睛之笔,也是对“爱国”的深刻注解。诗人跳出对“豪情”的传统想象,直指核心:爱国之情从不在“剑烈”的一时激昂,而在“久志”的历久弥坚。剑可以锋利,誓言可以壮烈,但能真正铸就“国魂”的,是藏在日常里的坚守、融在岁月中的执着,是如剑门般“倚天立”而不倒的持久信念。这哲理让“爱国”从历史的传说落地为现实的担当,从外在的行动深化为内在的精神。

四、晓日为证:以余韵传递精神的永续

结尾“关楼迎晓日,风里见精神”以景结情,余韵悠长。剑门的关楼迎着破晓的朝阳,晨光中风涛与松声交织,仿佛能看见历史的“精神”在风中舒展。这“精神”是征人的誓言,是刻石的赤诚,是“久志铸国魂”的坚守,更是山河永续的生机。它呼应开篇的“倚天立”“接苍旻”,让剑门的雄奇与爱国的赤诚在朝阳中获得新生,暗示这份“志”将如剑门般屹立,如晓日般常新。

全诗以剑门关为“形”,以“志”为“神”,宽韵的自由流转让情感的表达更显自然:从雄关的险峻到历史的痕迹,从刻石的深情到征人的肝胆,再到“久志铸国魂”的哲理,层层递进,将“爱国”从宏大的叙事化为具体的意象与行动。它让我们看见:真正的雄关,不仅护佑山河的安宁;真正的爱国,不仅是一时的热血,更是藏在石痕里的坚守、融在寸心中的真诚,是能穿越千年、在风里永远“见精神”的力量。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