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诗集50 第9章

作者:李义逐日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7:26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江楼观涛】宽韵

楚江万里接苍溟,古渡帆痕记岁程。

浪拍矶头留旧梦,潮回洲畔起新声。

雨坠千花起,清风八百里。

曾护千帆穿雾险,今擎巨塔镇波平。

川流未老因源续,国脉长青靠心诚。

赏析:

《江楼观涛》以“江楼观涛”为视角,融写景、怀古、咏今于一体,在壮阔的江景中串联历史纵深与时代情怀,语言凝练而意蕴悠长。以下从几个角度具体赏析:

一、开篇破题:以“空间”铺展,以“时间”沉淀

首联“楚江万里接苍溟,古渡帆痕记岁程”起笔便气象开阔。“楚江万里”勾勒出江水奔腾的磅礴之势,“接苍溟”将视线引向水天相接的远方,既写江的绵长,又暗喻江与天地共生的永恒感。紧接着“古渡帆痕记岁程”,由自然空间转入人文时间——古渡的“帆痕”是历史的印记,每一道痕迹都承载着过往的岁月(“岁程”),瞬间让江景有了厚重的历史质感。开篇两句以“景”带“史”,为全诗奠定“时空交织”的基调。

二、承转见情:于“涛声”中藏“新旧”,于“细节”中显“生机”

颔联“浪拍矶头留旧梦,潮回洲畔起新声”紧承江景,却在涛声中注入情感与哲思。“浪拍矶头”是动态的江景,而“留旧梦”将浪花拟人化——仿佛江水拍打矶头的声响,都在挽留过往的记忆(“旧梦”),暗含对历史的眷恋;“潮回洲畔起新声”则笔锋一转,潮水退而复回,在洲畔掀起“新声”,既写自然的循环,又隐喻时代的更新。“旧梦”与“新声”的对比,让江景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颈联“雨坠千花起,清风八百里”是画面的聚焦与节奏的轻转。若说前四句是“大景”,这两句则是“小景入画”:雨落江面,溅起的水花如“千花”绽放,灵动鲜活;清风裹挟着水汽,吹遍“八百里”江域,将视野再次拉开。“雨坠”的细密与“清风”的辽阔相映,既写江景的生机,又以轻快的节奏为后文的咏史抒怀铺垫情绪。

三、咏史喻今:从“江的守护”到“时代的底气”

颈联之后,诗歌由景入史,转入对江与人类关系的思考:“曾护千帆穿雾险,今擎巨塔镇波平”。“曾护千帆穿雾险”回溯历史——古往今来,江水曾庇佑无数船只穿越迷雾、渡过险滩,是航运的依托,更是文明的见证;“今擎巨塔镇波平”则落笔当下,“巨塔”(可能指灯塔、桥梁或水利建筑)取代了昔日的“帆影”,成为新时代江域的标志,它“镇波平”,既写现代工程对江险的驯服,更暗喻时代发展带来的安稳与力量。“曾护”与“今擎”的对比,清晰展现了江与人类互动的变迁,暗含对时代进步的赞叹。

四、尾联升华:以“江的永恒”喻“国的长青”

尾联“川流未老因源续,国脉长青靠心诚”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江的自然规律升华至对国家命运的哲思。“川流未老因源续”以江水作喻:江水之所以奔流不息、永不衰老,是因为源头不断(“源续”);紧接着“国脉长青靠心诚”顺势点题——国家的命脉之所以能绵延不绝、永葆生机,依靠的是“心诚”(可理解为初心不改、民心凝聚、信念坚定)。这两句将自然现象与治国理念巧妙勾连,让诗歌的意境从“江楼观涛”的个人视角,拓展到对民族精神与国家未来的深沉寄托,余韵悠长。

五、韵律与节奏:宽韵见灵动,平仄藏顿挫

全诗虽非严格格律诗,却韵律和谐。韵脚“溟、程、声、平、诚”以“eng/ing”韵为主,属宽韵通押,读来流畅自然,与江景的开阔灵动相契。节奏上,奇偶句交替使用仄声收尾(如“起”“险”)与平声押韵(如“程”“声”),通过“仄-平”的声调起伏,模拟江涛“拍岸-回流”的顿挫感,让文字节奏与江景动态形成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总而言之,这首诗以“观涛”为线索,从景到史,从情到理,层层递进,既展现了楚江的自然之美,又融入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豪情,最终以“源续”“心诚”点出传承与信念的价值,堪称一首兼具画面感与思想性的佳作。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