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淮夷的挑衅,太师荆伯再次领兵率殷八师从洛邑出征,并同样以虢公为先锋。
结果虢公因为大意轻敌,被淮夷击败。
于是后来荆伯亲自指挥了前线的战斗,在其他诸侯的配合下,成功将淮夷击溃。
然而淮夷的叛乱虽然被平定了,但荆伯却在返回丰镐的路上病逝。
次年,仿佛是商量好的,召伯和周公也相继去世。
根据三位的贡献,慧王分别追谥荆伯为威公、召伯为齐公、周公为思公。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周的三位柱石全部倒塌,三公的位置也都空了出来。一时间,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好在这个时候丰侯史瑜又重新回到了朝堂,出任太保稳定了局面。
慧王十三年,史瑜想要还政慧王,但被慧王以自己尚且还不能做到选用贤才任职能人而拒绝。
次年,慧王已经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地发挥人才的专长了。于是史瑜再度提出想要由慧王亲政,但依旧被慧王以自己尚且还无法对国家大事做出正确的决断而拒绝。
等到了第三年,慧王在国家大事上的判断已经和史瑜差不多了。史瑜第三次提出了想要还政,慧王终于答应了史瑜的请求,正式亲自执政。
回到丰邑的史瑜将精力全部放在了培养后辈的身上,封邑和家族的事情则全部交给了早已十分熟练的长子治身上。
而此时家族后辈中有一个人却引起了史瑜的注意。
正是之前被史祎怀疑是穿越者或者重生者的清姬。
和史祎想象中的不同,“生而知之”这个天赋的拥有者只不过是拥有常人无法理解的学习能力罢了。
清姬刚生下来不久就会说话,两岁的就能走路,三岁的时候可以识字,四岁的时候便能够翻阅古籍了。众人都十分惊奇,都说她是生下来便知道的人。
但不知道是不是感受到了周围人异样的眼光而清姬开始故意藏拙,从五岁开始清姬的天赋似乎一下子全部消失了,变得和普通人差不多了。
因此对于清姬小时候的神异,大家也就当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没有太过在意。
但史瑜却在一次夕月族宴中发现了一丝丝端倪。
夕月是一年中仅次于新年的重大节日。
而不同于新年繁琐而复杂的祭祀,夕月这一天相对来说更加轻松,更注重“团圆”二字。
史家在这一天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族宴,不仅丰史的所有族人会在这一天齐聚丰邑,就连荆史家族也会不远万里从荆地赶回丰邑。
而团聚的日子,自然免不了唠家常。
唠家常后也自然而然谈到了如今家族里那批适龄青年的婚姻大事。
清姬如今已经16岁了,至今未与人缔结婚约。
虽然家族中没有相关的强制举措,但清姬的父母也不免有些着急。
其实清姬也并非不愿意出嫁,而是一来没有遇上良缘,二来担心出嫁后就无法如此肆意在家族史海中畅游。
史家专门有一间阁楼用来存放历代族人留下的典籍,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是家族之人便可以随意进出阁楼。
清姬平时最喜欢的便是在阁楼之中查看不同的族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记录,经常在阁楼中一呆就是半天。
女子出嫁后,虽然理论上族里依旧允许其进出阁楼,但实际上却难度极大。
一则出嫁从夫,凡事远没有出嫁前自由;二来还不知道要嫁到哪里去,万一嫁到太远,来回也不方便;最关键的便是,出嫁后需要相夫教子,根本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去做别的事情。
因此虽然清姬不排斥婚嫁,但也没有像族里的其他姐妹一样对婚姻有太多的向往和想象。
夕月族宴这天,趁着热闹的气氛,清姬的母亲又一次委托族人给清姬做思想工作。
被委托的是清姬的叔母,只听她对清姬说道:“清姑娘啊!女孩子哪能不嫁人呢?你都16岁了,我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你兄长都出生了!”
清姬却礼貌地笑道:“叔母,不是我不想嫁人,而是没有遇到好的缘分罢了!”
“你不去试试,又怎么知道这缘分好不好呢?咱们家族已经算是开明的了,其他家族可不管你们小孩子的意见,都是依照父母长辈的意愿的!”
清姬反问道:“叔母你也说了,这是我们家族开明的一点。既然如此,又何必要学习其他家族不开明的习俗而去掩盖自己家族的开明呢?”
清姬的叔母被反问的哑口无言,便不再催促清姬了。
-----------------
十年,淮夷侵洛,威公复征之,仍以虢公为先锋。始虢公轻敌,为淮夷所败。后威公亲帅六师,合诸侯而克之。然淮夷既定,威公病逝于路。
十一年,一月,齐公薨;二月,思公薨。一年之内,三公俱逝。故宪公复出,任太保以安天下。——《周史·慧王本纪》【西汉·史安民】
十三年,宪公欲还政,王以尚不能选贤举能为由不许。
次年,王既能知人善用矣。故宪公复欲还政,王又以尚不能断国之大事为由拒之。
及三年,王与宪公于国事所断者无差矣。宪公三还政于王,请辞。王终从之,乃亲政。
世人赞曰:“昔有周公辅成王,今有宪公扶慧王,此乃圣人之传也!”——《周史·慧王本纪》【西汉·史安民】
简文君讳清,文王十世孙,丰宪公之侄孙也。生而能言,二岁能行,三岁识字,四岁能读古书。众人奇之,皆言其为生而知之者。然自五岁始,简文君泯然众人矣。
简文君十六而未嫁,父母急而委族人劝之。
是岁夕月,族宴,族人问曰:“清哉!女子焉能不嫁?汝年方二八矣!吾似汝之年岁,汝兄已生矣!”
简文君答曰:“非吾不愿,实无缘而已。”
族人又问曰:“汝不试,何知其非良缘乎?吾家甚明矣,世人皆依父母长辈之命。”
简文君反问曰:“既如是,何习不明者掩己之明乎?”
族人无言以对,遂不复催之。——《周史·简文君列传》【西汉·史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