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族人整理清姬的遗物时,发现了不少清姬对史阁中著作的整理勘误。
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都是清姬在对比了不同著作考证而来。
很难想象,清姬是如何一个人完成如此之大的工作量的。
这一年,照例苏醒的史祎在看到清姬离世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便是不敢置信,毕竟在他看来她几乎等同于这个时代的主角,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侯爵、女族长几乎是板上钉钉事情。
谁曾想去年加速前都好好的,今年醒来时却已然入住自己身后,成为了第一位没有真正当过丰侯却入住丰祠的族人。
她的死是如此的突兀,就像是一颗流星悄然从史祎背后划过,甚至都没有激发家族事件使加速停止。
愣神了许久,史祎这才猛然想起了前世在网上看到的一段言论:历史从来没有主角,那些所谓的主角不过是一个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生老病死面前人人平等。
这一刻,史祎一直以来那种游戏人间的心态似乎被改变了,第一次感觉眼前那一个个文字记录着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短暂却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十年后,97岁的丰侯史瑜逝世,慧王亲自以主持了他的葬礼,追谥其为宪公,是自周公旦以来第二个以天子之礼下葬的诸侯。
由于紫薇帝君钦定的继承人清姬先自己一步去世,这十年里史瑜便在后辈中寻找可以继承家业的人选。
首先出现在选项中的自然是自己的长孙史葫,在未发现清姬之前,史葫便一直被史瑜当成继承人来培养。
然而没想到史葫也没有活过自己,在慧王三十年便去世了。
史瑜只好将目光移到了自己的曾孙辈,很快史年便进入了他的视线。
史年是武公的九世孙,从小便天资聪颖。
但由于族姐清姬的光芒实在太大,再加上成年后基本上都在秦国,便一直没有被史瑜关注到。
慧王十年时,史年和大多数史家子孙一样进入太史寮成为了一名少史。
慧王十五年,史年跟随大军西征,随军记录战况。
凯旋后,史年又便被指派给了刚刚封爵的秦非子,在初生的秦国担任司徒。
就这样史年一直在秦国待了十三年,甚至迎娶了秦非子的孙女为妻。
但到了慧王二十八年,因其父病逝,史年便向秦伯丁忧请辞,要回到丰邑守孝。
秦伯本来想着三年丁忧期满后便可以再次召回史年,便十分痛快地放了行。
谁知这一放,便让史瑜截了胡。
在史葫离世后,史年便作为继承人开始接手家族和封邑的事务。
等到慧王三十四年,史瑜去世之后,史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6任丰侯。
同年,一个人拿着一份“治国良方”出现在了慧王的视线中。
那便是导致“国人暴动”的罪魁祸首之一,被称为“荣公若用,周必败也”的荣国国君荣公。
而他的这份“治国良方”自然是大名鼎鼎的“专利”制度。
当然了,此专利非彼专利。
这个“专利”制度指的是:封山占水,垄断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并美其名曰“天子专利”。
但经过史瑜调教的慧王终归不是历史上哪个昏庸贪财的厉王,一眼便看出了其中暗藏的祸端,一口便拒绝了荣公的所谓“治国良方”。
将荣公遣送回国后,慧王想起了已经到了参政年纪的太子照,于是便让人将其叫来,要考一考这位未来的天子。
太子照来到大殿后,慧王一边将荣公的“治国良方”给到他手中,一边做出了有所意动的样子。
“这是谁进献给父王的恶毒之策?请立刻杀掉他!”太子照只稍微看了一会儿,便一脸愤怒的对慧王说道。
慧王十分欣慰,但还是试探着问道:“哦?献策的人说这是有利于国家的方法,怎么到了你的嘴中却变成了恶毒之策呢?”
太子照拜倒在地,乞求道:“父王啊!您难道忘了你曾经教导我作为天子要怜悯百姓的吗?这个恶毒之策是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啊!”
见太子照如此,慧王十分欣慰,将其扶起来后安慰道:“寡人刚刚不过是测试你罢了!”
-----------------
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史记·周本纪》[西汉·司马迁]
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史记·周本纪》[西汉·司马迁]
简文君尝注勘误史阁之书无数,虽未著史,却当得史家集大成者,故封简文君。——《周史·简文君列传》【西汉·史安民】
简文君作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位女史学家,系统的整理了从武王伐纣到慧王二十二年之间的这段历史,为后世史家学者整理编撰西周中前期的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的史学大家史安民在《周史》中单独将其从《丰文公世家》中单拎出来,单独成传,这足以证明这位奇女子在史家后裔心中的分量。要知道哪怕是做出了废王改元的丰宪公也依旧收录在《丰文公世家》当中。——《史家,一个对华夏文明影响极深的家族》【丰·陈问道】
慧王三十四年,宪公薨,思公立。慧王以天子之礼葬宪公,自周文公以降第二人矣!——《周史·丰文公世家》【西汉·史安民】
思公讳年,宪公之侄曾孙,武公九世孙也。慧王十五年,为作册史随军西征。既克,任秦之司徒。二十八年,丁忧归丰。未满期,宪公选之,使执族长之权。——《周史·丰文公世家》【西汉·史安民】
三十四年,荣夷公献“专利”之策,王遣之。——《周史·慧王本纪》【西汉·史安民】
王以荣夷公之策与太子,佯为意动之状。
太子观之,怒曰:“此恶策乃孰献邪?请立斩之!”
王又试曰:“献策之人言此乃利国良策,何言之为恶也?”
太子照跪而乞曰:“嗟呼!父王岂忘尝教天子当怜百姓乎?此策害民之利也。”
王甚慰,扶曰:“适才寡人验汝耳!”——《周史·慧王本纪》【西汉·史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