愍王十年,在愍王封秦后不久,丰侯史陆便带着族人回到了丰邑。
本来随着王都搬到了成周洛邑,大多数畿内封邑也都随之搬迁到了东都。
但由于丰祠的存在,再加上故土难离,丰侯史陆特地向愍王请求仍然守祀在丰邑。
于是丰邑成为了独立于王畿之外,和秦、晋、齐、鲁一样的畿外封国。
但由于此时秦国不仅首都毗邻丰国,领土还完全将丰国包围在了其中。
虽说此时不管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愍王还是主人翁秦国和丰国,都没有意识到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即将带来什么,但作为穿越者的史祎自然知道一旦秦国开始兼并其他国家,第一个目标就是嘴边的肥肉——丰国。
更何况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下一个天命的承受者便是嬴秦,提前让史家对嬴秦进行投资也未尝不可。
于是,这一年的年末,在发现如此“糟糕”的地缘关系后,史祎再度出手,趁着佩戴了“解梦册”道具的史陆还在世,又对其进行了托梦。
这次托梦的内容很简单粗暴:献丰邑于秦,结姻亲于嬴。
于是,愍王十一年,被托梦了的丰侯史陆先与新任秦侯的公子开打了招呼后,便来到了洛邑向天子提出了“还封”的请求。
“王上,经过这次动乱后,臣明白了一个道理:先祖建功立业得到的封地,如果子孙后代没有能力是无法维持下去的。就算从宪公算起,到臣的父亲这里也已经过去了五代人了。更何况到了臣这一辈呢?
臣没有祖辈那样的文治武功,就连家族也无法妥善地打理,更别说是封邑里的政务了。至于说防守西戎的进攻,臣是万万没有那个才能来担此重任的。
秦侯开是秦庄公的儿子,继承了他的才能和志向,是可以为王上镇守西边的门户的。
所以臣斗胆提出建议,将臣的封地归还给王上,再由王上赏赐给秦侯。至于说臣和臣的族人,也就只能在丰邑做为先祖守着祭祀这点小事了。”
愍王对此自然没有意见,十分爽利地同意了史陆的请求。
不久后,愍王便召见了新任秦侯开,将丰邑也一并封赏给了他,勉励其不要忘记父辈的志向,为邦周防御西戎的入侵。
秦侯开回国后,马不停蹄地便来到了丰邑。
到了丰邑后,秦侯本想跟着史家族人一起祭拜丰祠,以表达自己对历代丰侯的尊敬和感谢,但却被史陆拦下。
“秦公啊!这是我姬姓史氏的祖先,您又怎么能祭拜呢?这不是乱套了吗?”史陆制止道。
秦侯激动地回答道:“但是不这样不能表达我对历代丰侯的尊敬和感激啊!”
史陆继续劝说道:“秦公啊!我只不过是因为太过无能而将祖辈的封地归还给了天子,是天子认为您能够治理好这块地方而将它又赏赐给了您。因此您不需要感谢我们啊!”
秦侯这才不再强求。
等史家祭祀完丰祠正式将丰邑的事务交给秦国的官吏后,秦侯便又拉着史陆说道:“丰公你虽然谦虚,但我知道你的才能能够贯通古今,甚至可以沟通神灵。
思公当年在秦国担任司徒的时候就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想要传承三代,只需要君王有德行臣子贤明便可以了。但如果一个国家想要传承五代以上,就不能没有史官。’
所以我想请丰公你来秦国担任太史。”
史陆再三推辞,但还是没办法拒绝秦侯的邀请,只好答应一同前往秦国的首都镐京。
愍王十五年,还没等西戎再度南侵,秦侯便亲自率领秦国的军队北伐,带着牛羊战马数千匹大胜而归。
愍王十七年,愍王驾崩。这位西周最后一位也是东周第一位天子,终于还是在原本西周灭亡的那一年离世,结束了自己动乱又离奇的一生。
不过由于愍王直到临死前都相信,愍王八年的那场地震是上天对于自己的惩罚。因此愍王特地留下遗嘱,让自己的儿子爱王沂生不要将自己埋葬在祖地。
于是爱王继位后,便将愍王葬在了洛邑附近。
-----------------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孟子·离娄章句下》[战国·孟轲]
及愍王封秦,灵公三梦紫薇帝君,示曰:“献丰邑于秦,结姻亲于嬴。”故灵公还封,丰史入秦。——《周史·丰文公世家》【西汉·史安民】
丰灵公入成周,请曰:“王哉!经此之乱,臣明也:先祖之荫封,若子孙无能,不可以继也。自宪公起,至臣之考,犹五世矣!况若臣乎?臣无先祖之文治武功,宗族之事尚不能全,更勿言封邑之政也。至于防西戎之患,臣无担此重任之才也。
秦侯开者,庄公之子也。继庄公之志,更兼庄公之才,可为王镇西也。故臣敢请归封于王,王赐于秦侯。至于臣,则为祖守祀足矣。”王欣然许之。——《周史·桓炀哀愍本纪》【西汉·史安民】
丰灵公还封于愍王,王赐于襄公。襄公甚谢,遂至于丰而欲祭之。灵公止曰:“公哉!此吾之祖也,公岂能祀之?岂非乱哉?”襄公答曰:“非如此,不能表吾之敬谢也!”灵公复劝曰:“公哉!小子无能也,故还封于天子。天子识公之才而赐公也。公无需谢哉!”襄公乃止。——《周史·秦世家》【西汉·史安民】
及愍王赐丰于秦,襄公乃请灵公为秦之太史,曰:“公虽谦,吾知公之才能贯古今而通神灵。思公为秦司徒时,尝言曰:‘国欲传三代,唯君德而臣贤可矣。或欲传五代以上,则不可无史也。’故吾欲请公为秦之太史。”灵公辞。襄公三请之,乃赴任。——《周史·丰文公世家》【西汉·史安民】
十五年,襄公北伐,大胜之,携牛羊战马数千而归。——《周史·秦世家》【西汉·史安民】
十七年,愍王崩,子爱王沂生乃立。愍王尝嘱爱王,勿葬其于毕。爱王遂葬愍王于洛。——《周史·桓炀哀愍本纪》【西汉·史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