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国家请我修国宝 第22章 林佛年

作者:虽说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01:18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人群顿时一哄而上,有几人开始凑过来看沈砚舟桌上的东西,焦师傅见势不妙,却不服气:

“行,你会说话,算你牛。但光谈嘴上功夫可没意思。你知道展会最后一天有手艺公开展示不?

“要不这样,最后一天咱俩都上台演示一把,修同一样东西,谁能让围观的人点头,就谁有脸。”

修复本身是慢工细活,一场完整的文物修复往往需要数小时到数十天不等,不可能在展会上短时间完成。

但是在展会上做工艺演示十分常见,一般不修完整的,就短短几十分钟展示一番手艺,起一个口碑宣传的效果。

而这个焦师傅,说是一起上台演示,其实就是暗暗要和沈砚舟比试一把的意思。

“演示?”沈砚舟抬头看他,眼中此时满是好奇,“你打算修什么?”

“就修瓷!”焦师傅说,“青花断口拼接,补胎,还有补色,都成,时间不多,就做一个环节。你行不行?”

沈砚舟点头:“我行。”

焦师傅一哂:“别说我欺负你,那咱们就做拼接展示。我自己出一只瓶子给你,正好我有一个,断了三段,咱俩同材料、同工具。”

他顿了顿,“最后一天闭幕式前,咱俩前后一起上。”

有人起哄:“这可以看!”

也有人窃语:“这焦师傅怕是想借场子砸人场子,借力打压这新来的。”

沈砚舟则是笑了:

“行,那就展会最后一天,咱们‘对修’。”

“……”

四周的人群随之往里一挤,摊位前的气氛明显热闹起来。

有年轻的买主压低声音:“这下有意思了,现场比修,咱正好能看个明白。”

也有老人摇头:“修复拼接是慢工出细活,三十来分钟能看出多少门道?不过要动手操作,好歹也算见真章。”

焦师傅故意把声音压得很沉:“真的有东西的修复人,不怕当着人面前做工,可别说我欺负新人。”话里带着几分不咸不淡的意味。

听见的几个行家互相对视一眼,没插话,只是站在外围,像是在等结果。

沈砚舟神情平静,点了点头,语气不紧不慢:“那就后天下午见。”

人群渐渐散开时,已经有人小声打听:“咱们这次展会还有这环节?到时候在哪儿比?”

“闭幕式前有个手艺展示的活动,主舞台。”

这种消息在展会上传得快,不出一上午,就会传遍半个场子。

围观焦师傅与沈砚舟“锈层之争”的人群逐渐散去,零零散散剩些意犹未尽的看客。

最后,只有一位戴草帽、茶色眼镜、身穿中山装的老先生缓缓停在摊前。

他本只是被沈砚舟头头是道的说辞吸引,想过来看一看这小家伙的摊位上到底能有什么东西——

可当目光落到那只摆在角落、表面斑驳的竹木匣时,神色忽然一变。

老先生拿出随身老花镜,戴上,俯身凑近,轻轻伸出手,低声道:

“这件……我可以摸一摸吗?”

沈砚舟点头:“可以的。”

老先生双手小心地捧起那只竹木匣,翻转几次,低头不语。

直到指腹在包边的一道细缝上停下,他才开口:“……你说,这是从哪儿收来的?”

“废品市场清货,出现在一堆边角料里。”沈砚舟答。

林佛年嗯了一声,用指甲轻轻试探一处角榫,匣子发出细微的“喀”声却未动开。他目光微凝,低语:

“有意思的锁榫……而且还是双重滑舌。”

他话音一顿,又看见匣底模糊的烙印痕迹——“回”字套方的印记,最后一笔隐约像个“赵”字:

“这不是普通的文房小匣,也不是私家藏书匣。”

沈砚舟点头:“您也觉得,这不是寻常物件?”

“寻常匣子不会有这种结构。”老人声音沉了几分,“这种多步滑舌和假槽机关,在清末和顺镖局的镖箱里曾出现过。据传是一个叫‘赵三’的机匠设计,专门做长途押运用的暗格匣。那批器物极少留存,图像资料我只在旧档案里见过几张翻拍。你这一只……几乎一模一样。”

他抬起眼,缓缓又道:

“别看这东西小,它不是押镖的大箱子,而是随镖的暗匣。装的不是银锭,而是银票、文契、信物。这类小匣比大箱更少见,因为它们一旦失去,连带镖局的凭证就没了。”

沈砚舟自然也猜测这东西或许来历不寻常,正色道:“修之前定级,修之后备案。若确为历史物件,我不图它价值,不私自转售,不乱借展。”

林佛年沉吟片刻,从衣服口袋夹层里抽出两张折叠纸片,递了过来:

“这是我的名片,我做过一个‘南方镖局器物小组’,不算官方,但还能联系到当时的资料员与档案记录人。”

第一张名片,最上头只写三字:

【林佛年】

沈砚舟心中一震,这名字他以前就听说过,是退休老专家,原籍江西,早年是江南金属与木质机关器的权威,主编过《旧江南器物录》,退休多年,但在圈内威望仍在。

这一场展会,原本他只为揽一单活,接触点人,却没想到——

揽来的,不只是生意,是线索,也是人脉,是目光,也是检验。

只不过,在沈砚舟意料之外的事情,还不止这一件。

……

展会第二天一早,文锦街气温骤降,雨丝带风,打在外面的棚子上啪啪作响。

沈砚舟还是按时提着旧工具箱入场,刚坐下,就听旁边有别的摊主窃窃私语:

“那小伙昨天还挺能说,今天再修点什么?”

“听说被焦师傅约了场子,明天下午要当场比修瓷呢。”

他没有多搭话,只是照旧铺好展示布,把自己的五件修复物摆正。

然而这时,电话响了。

他掏出手机,是陆见深。

“你在哪儿?”

“展会这边。”

陆见深语气带风声:“妙相寺塔基出事了。临时变动,大雨灌槽,底座坍缩了三寸,清理队提前三天进场,土建得提前开始施工。”

沈砚舟顿了一下:“那边现在就要人?”

“对。”陆见深声音低下几分,“他们那边负责人急得不行——说是得让懂行的来看看,那些剥落的木构,石雕之类的能不能搬运重置,怎么加固比较好……你怎么说,能来不?如果你现在要来,就赶得上今晚六点的进庙布线,明天好动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