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臣轶事 第14章 清‘毒’妙计

作者:作家零鸱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9:21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第五十三章清拔毒瘤

秦始皇在听闻李斯的奏报后,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当年孔子尽收天下英才,全国上下其弟子也不过三千而已,其中贤能之人更是超不过七十。而李斯所奏,咸阳城里能披览诗书、被百家邪说惑众的读书人约四百六十余人。在秦始皇看来,这个数目似乎是可信的,于是他最终下定决心,开启了这场震惊古今的文化浩劫。

不过,他还是有点不放心,沉吟了一会,缓缓开口说道:“咸阳以百家邪说来非议朝政,惑乱臣民的数百读书人,虽已全部拘捕,只是海内此等读书人还大有人在……”

李斯立刻顺水推舟,微微躬身,恭敬地说道:“是呀,陛下。如不尽快铲除余党,终将成为后患,累及圣天子万世基业。这些读书人,就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毒瘤,若不连根拔除,只怕日后会生出无尽的祸端。”他的目光中闪烁着诡异的光芒,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将这些潜在的威胁彻底消除。

“然而铲余之事也不能随便如法炮制。”秦始皇轻轻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若以咸阳儒生因公然在朝中面斥寡人,以此为由便可明令拘捕、诛杀。而海内一众读书人大多属于哪种聪明且狡猾的人,他们善于察言观色、隐匿自己的行踪。如果明令拘捕,反而会使他们得到消息之后速讯潜逃,隐藏于山林之间。到那时,我们要想再将他们揪出来,恐怕就难如登天了......”

第五十四章密奏

说到这里,秦始皇不觉捻须沉吟起来。他的手指轻轻梳理着胡须,眉头紧锁,一时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棘手的问题。宫殿中一片寂静。

李斯环顾左右,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谨慎,仿佛周围隐藏着无数双窥视的眼睛。他压低声音,有所顾忌地说:“能逃的就让他逃了,只是那些没逃的嗯……”他的话语戛然而止。

秦始皇明白李斯有要事密奏,立即扫视左右一圈。他的目光如同犀利的箭头,四下里扫视完周身的每一个角落,确认周围没有可疑之人后,他才微微点头问道:“爱卿,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李斯凑近秦始皇,声音低得几乎只有他们两人能够听见。他密语说道:“陛下,臣昨日接到骊山守吏禀报,时至隆冬而骊山马谷之中,却有一片瓜田,藤青叶茂,花黄如金,眼看就要结成果实。这反常的现象,着实令人心生疑惑”。

“噢,竟有在隆冬时分结果的瓜秧?”秦始皇听了,将信将疑。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疑惑,“莫非骊山守吏有意虚报,哗众取宠?这隆冬时节,本应是万物凋零,一片肃杀之象,怎会有如此违背常理之事?这其中莫非有什么蹊跷?”他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之中。

“陛下,并非守吏虚报,臣已派人去马谷核实,确有此事。”李斯带着几分沉稳笃定地说道。”

“然而,此事与诛灭海内不驯书生之事有何关联?”秦始皇微微颔首,再次质疑地问道。他的声音低沉而威严,仿佛能穿透人心。

第五十五章招贤妙计

李斯环顾殿内确无旁人,这才小心翼翼地凑近秦始皇,小声密奏说:“陛下,此事只须如此、如此……”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狡黠与智谋,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仿佛在描绘一幅精心策划的点位图。

秦始皇静静地听着,起初面容平静,而后渐渐露出了惊喜之色。待李斯说完,连那张平日不动声色,冷若冰霜的黄脸,此刻也不觉漾出层层笑纹,犹如春风吹过冰封的湖面。他连声称赞说:“此计大妙,此事便委丞相全权办理,立即代朕拟出招贤御诏,发往各郡县,让各郡守、县令即时举荐贤才,专车护送,日夜兼程,齐集京都。”那话语中充满了对李斯计谋的赞赏与信任。

李斯见自己的建议已得圣上采纳,心中暗喜,觉得事不宜迟,他当即拜辞秦始皇匆匆出了宫去,那身影在宫殿的长廊中渐行渐远。

他亲自按早已熟思的预谋办理,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脑海中清晰无比,只待一步步实施。

秦始皇究竟是开国之主,虽说统一天下之后,逐渐充斥后宫的六国美色、宝货,以及常常拜访各路神仙,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之事,让他的生活多了几分奢华与神秘。但还没有因此事而荒废政事,所有内外奏折,仍然照常亲自过目。

那堆积如山的奏折,仿佛是他统治天下的见证。一天批阅的奏折常常有数十车之多,他却依旧专注认真,不曾有丝毫懈怠。

第五十六章意外

李斯走后,秦始皇正埋头批阅奏折,忽然内侍来报:“圣上,皇子扶苏在殿外求见。”那声音打破了大殿的寂静。

秦始皇听报,觉得很意外,他的心中涌起一股疑虑,眉头不觉皱了起来,心想:“不是让他北去巡边吗,前两天才走,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呢?先让他进殿来,问个明白再说吧。”

想到这里,便命宫人宣扶苏上殿。

他放下手中的奏折,微微整理了一下衣衫,端正地坐在龙椅之上,等待着扶苏的到来,猜测这年轻的皇子此番归来,又会带来怎样的消息与变数。

扶苏听闻宣召,脚步急促却又不失沉稳地迈进殿去。他虽身姿挺拔,却难掩眉间的焦灼。等走到殿中,周全地行过叩拜问省之礼后正准备放声进谏,秦始皇却放下手中正在披阅的简折,沉下脸来声音低沉而威严地责问道:“苏儿,父皇命你北去巡边,悉心察看长城修筑情况,你为何一天工夫就返回宫中来了呢?此事关乎我大秦江山社稷安稳之重任,莫非是途中有何变故,还是你忘却了自身肩负的使命?”

扶苏只惦记着宫外焚烧诗书简策,处斩儒生的事,心急如焚,此刻更无暇细辨皇帝陛下那已然阴沉的脸色,他微微抬起头,目光中满是恳切与忧虑,率直地回答说:“孩儿本来已是遵从父皇御旨,北去巡边,然而,走出咸阳城外不远就遇见手持圣旨的郡守派衙卒四处搜罗书卷,一堆堆诗书简策被堆积在广场之上,并在郡衙之前焚烧诗书,熊熊烈火肆意吞噬着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典籍,浓烟滚滚,遮天蔽日,那场景令人触目惊心。孩儿见此情况,大为惊诧,好似利刃刺心。诗书简策之中汇聚着前人无数的心血与智慧,它们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华夏文明的天空,对后世有很多的启迪,怎么能只因为其言辞稍不合陛下心意,就将它们全数焚烧?如若烧尽天下诗书,毁圣弃智,岂不是又要让这刚现雏形、尚不稳定的天下,重又回到上古洪荒,混沌初开的世界?一想到此,孩儿便心急如焚,好似热锅上的蚂蚁,因此半路转回。可谁知,来到宫前,那景象更是让孩儿痛心疾首。却见咸阳宫外不只焚书之火依旧汹涌澎湃,烈焰冲天,而且还在广场外的十二铜人之下绑了数百手无寸铁的读书人,他们满面悲戚,正待处斩……”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