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进谏
说到此处,扶苏的声音已微微颤抖,他的眼眶泛红,满是对这些无辜儒生的同情与怜悯。他稍作停顿,深吸一口气,继而恳切地继续说道:“父皇阿,如今天下初定,乾坤未安,正需广纳贤才,稳固社稷,以安民心。而这众多书生,其中有很多书生皆诵读孔孟之书,学习礼仪知识,培养专长。他们或能出谋划策,或能教化万民,都是国家之栋梁,兴国之希望。今若无辜绳之以重法,处以极刑,儿恐人心不服,让天下士子寒心。由此堵塞了贤能之士的道路,恐怕再难有贤能之士为大秦效力,大秦的江山基业又怎能稳固?儿恳求陛下能够容忍别人的过失,以圣人之心度天下之事,即时收回焚书语令,并释放被抓捕的儒生,给天下学子一条生路,也为大秦的未来留存一丝希望。”说罢,扶苏缓缓趴在地上,额头紧贴着冰冷的地面,身体微微颤抖,不敢仰视龙颜,只盼着父皇能够听从自己的劝谏,收回那道残酷的诏令。
要是换做别的臣下在金銮殿前直言不讳地说了这么一大篇力排圣意的话,秦始皇一定会勃然大怒,立即严惩,来敬告那些‘不良人’。
可扶苏毕竟是他的爱子,秦始皇也同样是位慧眼识珠之人,他不愿马上给予惩罚,尚且在他的二十来个子女中,都是些青一色的膏粱子弟,论文见不得有喜欢寒窗苦读之子,论武也找不出善长张弓驰马的杰出之才,坐享父辈给他们带来的荣华富贵之子却大有人在,但这些子女们却都很难守住他开创的千古伟业。唯独扶苏这孩子性情敦厚,聪敏好学,文武全才,颇有自己的风范,有望成为守城之君,所以秦始皇打心眼里还是很器重和爱惜他。
第五十八章无奈告退
只可惜扶苏性格却很忠厚,心地也太仁慈,这一点十分象他的母亲戚姬。这正是秦始皇不满于扶苏的地方。
想到这些,面对此刻进谏的扶苏,这个至高无上,金口玉言的皇帝,今天破例地不借多费口舌,耐心地开导扶苏说道:“眼下收缴所焚简策,均为异端邪说之诗书,而像医药、卜卦、种植......之书,并不在焚烧之列。所杀儒生,也只限以所学非议朝政,妖言惑众之辈,并非要堵塞贤路。孩儿不必多虑,寡人正要传诏天下,重新招聘饱学而又忠心之士来咸阳,辅佐寡人。此类事情自有父皇作主,孩儿不必多言。”
见秦始皇主意已决,说的合乎情理、头头是道,也找不出反驳之理,明白多说无益。扶苏也就不再继续说什么了,只好无奈施礼,先行告退。
扶苏回到离宫,一直在思考营救诗书简策和众儒生一事,在静待佳时,以备伺机而动。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离宫和离宫的凤楼上。
这座离宫原是秦朝的一座旧宫,它静静地座落在渭水南岸,与那潺潺流淌的河水紧紧相依。
眼下,这座略显落寞的离宫。曾经也是繁华至极,显尽皇家的尊贵与奢华:宫墙之上,彩绘斑斓;殿宇之内,雕梁画栋,处处无不彰显着精致的工艺与无尽的威严。那时候,这里车水马龙,侍从穿梭,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第五十九章《离宫》
自从秦始皇在咸阳北版依照六国图大建新宫,那宏伟壮丽的新宫拔地而起,气势恢宏,仿佛要将所有的目光都吸引过去。接着,又在渭南上林苑精心修筑了豪华无比的阿房宫。那阿房宫的规模之大、装饰之奢华,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这座旧离宫因年代久远,加之修建新宫的任务异常紧追,数十万役夫都被征调而去,投入到那浩大的工程之中。旧宫的维修便无人过问,只能任由岁月的风雨无情地侵蚀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曾经精美的雕廊画栋逐渐面临油漆剥落和局部破损的窘态,渐渐地便失去了往昔那种恢宏高傲的气派,宛如一位曾经盛装华服的贵妇,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褪去了光彩。
秦始皇起初为王的时候,常常亲临此地。那时的戚姬肤白貌美,仪态端庄,生得如花似玉,娇艳动人。而生于秦国的中原美人也极稀少,因此戚姬深得始皇帝的宠爱。扶苏也便是在那些尽受恩宠的美好岁月里孕育成长的。那时的始皇,正值青年有为之时,不但日日兢兢业业地处理着国家的大小事务,早晚还能亲自动手在宫中浇花植树。
离宫中赢政当年亲手种植的几行松香、桂槐......,时过变迁,如今它们大都木已成荫,由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静静地伫立在那里,默默地守望着脚下这方寸土地。成为了岁月最有力的见证者。
第六十章幻觉
可是,自从削平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后宫的规模不断扩充,佳丽渐多,秦始皇的心思也逐渐被分散,对戚姬的恩爱日渐浅薄,渐渐地,他便不再涉足这座离宫,将这里的一切都抛在了脑后。
好在,扶苏的母亲戚姬是一个生性澹泊,自甘寂寞的人。
在这漫长的日子里,清晨的风和傍晚的月都能为她带来美好的瞬间,虽然也触景生情,不免睹物思人,心中涌起阵阵幽怨。但她知道,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终是能够独自排除掉生活中的种种愁闷和烦心事。想想自己年事已高,如此倒也涂得个清闲甜静,在这离宫中守着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宁静。
这一天,扶苏独自在离宫的凤楼上静静地闲坐,遥望北岸咸阳宫前,焚烧诗书简策的余火还没有烧尽,那袅袅升腾的青烟,在微风中飘荡,仿佛带着一种莫名的哀伤。扶苏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和迷茫。脑子里不觉又浮现出阉人用托盘将太师傅淳于越的首级捧进宫去的令人心碎的场面:托盘上的首级,双目紧闭,面容枯槁,那曾经充满智慧和教诲的眼神已然消失不见。阉人每走一步仿佛都踩在扶苏的心上,让他感到一阵阵的揪心和难过。
他仿佛看见淳于越血淋淋地站在他面前,那惨烈的模样仿佛还带着未干的血渍,令人触目惊心。淳于越的声音在风中颤抖,又似带着无尽的冤屈与愤懑,高声喊着:“皇子,老夫和数百儒生死得冤枉呀!我等本一心向学,秉持着对学问的执着与敬畏,在百家之说的海洋里探寻真理,何曾有过一丝叛逆作乱之心?百家之说本是智慧的结晶,是启迪民智、治国理政的瑰宝,竞遭如此残忍杀戮,这是何等的不公啊!李斯那贼,诛锄异己的手段豪横酷烈,皇上视人命如草芥,存亡不由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