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御诏焚书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瞬间,扶苏身边一位眼疾手快的随侍,连忙大步上前,高声喝斥道:“大胆州官,休得无礼!此乃皇子扶苏,奉皇命北去巡边,恰好从此路过,特意赶来看看。你等为何在此公然焚书,还不快快如实禀报!”那声音雄浑有力,在这片略显沉闷的空气中回荡,惊得众人微微一震。
州官听闻眼前之人竟是皇子扶苏,心中顿时一惊,那原本紧绷的脸上瞬间换上了一副谦恭的模样。他“扑通”一声跪地,额头紧紧贴着地面,诚惶诚恐地跪禀道:“禀皇子千岁,今日凌晨,下官接到朝廷御诏,那诏令言辞恳切,要求各郡之中,只要不是博士职级的官员,若藏有诗、书以及百家语之类的书籍,都必须严格遵守诣令,将它们一一进行销毁。”
说到此处,州官微微抬头,看了一眼扶苏,又接着说道:“若在收到诣令后三十日内,仍有人不舍将这些书籍销毁,不愿遵从朝廷诣令者,就要为其违背诏令的行为受到严厉的惩罚。届时,会用锋利的刀刃在额头、脸颊等显眼之处刻下刺绣般的印记,再涂上漆黑的墨汁,让其受刑四年。而且,还会被发配到遥远的边疆,白天要时刻警惕外寇的入侵,夜晚要辛勤修筑那绵延万里的长城,受苦受累,不得安宁。
说罢,州官小心翼翼地双手将御诏高高捧起,递到扶苏手上。扶苏神色凝重地接过御诏,仔细端详。只见那绢制品品相精致细腻,纹理之间透露出一种华贵气息,显然是宫中匠人的精心细作。再看那诏末,赫然盖着玺印,散发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尤其是那块和氏壁上镌刻着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笔画刚劲有力,深邃古朴,印得格外分明,的确是货真价实的御书。
第十章忧虑与困惑
扶苏的手微微颤抖,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不久前朝廷中那场关于如何对待百家学说的激烈争论。那时,朝堂之上各方势力唇枪舌战,气氛紧张,互不相让。
扶苏的授业老师是博士淳于越,是一位来自齐国声名远扬的硕士。此人博览群书,仿佛世间所有的知识都装在他那宽广的胸怀之中。他对百家学说更是精通至极,无论是儒家的仁政之道,还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亦或是其他各家的精髓,他都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淳于越曾经是孟子的学生,深受孔孟学派的熏陶,因此特别尊崇孔孟学派。他常常在朝堂之上倡导学古法,行王道,施仁政。曾在皇帝面前情绪激昂地倡议,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认为此举可保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
然而,如今这焚书之令却与淳于越所秉持的理念背道而驰,扶苏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忧虑与困惑……
说起丞相李斯,他的年少时光,是在求知若渴的追寻中度过的。他曾经跟随葡卿,悉心研习帝王之术,那一卷卷古老的典籍,在他的日思夜读下,逐渐化作心中深邃的智慧与谋略。‘帝王之术’学业有成的李斯,怀揣着满腹经纶与壮志豪情,毅然踏上西游入关之路,奔赴那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秦国,渴望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展自身才华,谋得一番宏伟的事业。
李斯作为荀子学派的杰出代表,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言辞,在秦国的朝堂之上力斥孔孟派众多师生以及百家学子。
第十一章见解与坚持
他直指这些学子学古不学今的弊病,痛心疾首地责怪他们各自遵师学私,犹如井底之蛙,固守师门之见,却对当下的时势懵然无知。他认为,这些学子肆意诽谤朝政,其言论如蛊惑人心的毒瘤,在民间肆意蔓延,扰乱了民众的心智,动摇着国家的根基。
李斯深知分封诸侯之害,他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坚定地主张行郡县之制。他深知,唯有将皇族和建立功勋的将士及地方的行政管理之权,牢牢地掌握在朝廷手中,由朝廷统一派郡县之官进行管理,方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避免重蹈周代分封之乱的覆辙。
为了彻底消除那些可能威胁到中央集权的杂音,李斯进而向皇帝奏议书,言辞恳切却又决绝无比。他建议烧毁诗书,禁止私自学习,加以严刑酷法相牵联,让那些企图传播不同思想的人望而却步。聚众谈论诗书者,一律斩首,绝不姑息;论古诽今者,更是要株连九族,以儆效尤。
在皇室之中,扶苏虽贵为皇子,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坚持。对于老师淳于越提出的分封皇族的建议,他坚决不同意。他深知周代的教训犹如高悬于头顶的警钟,时刻警示着后人。分封诸侯,无异于埋下无数颗引发战乱的种子,只会让国家陷入无尽的纷争与动荡之中,破坏国家来之不易的统一和安宁。扶苏深情地凝视着自己生存的那片土地,他明白,除了在上面收取必要的租赋贡品之外,庶民的管理职权也应由朝廷统一委置的郡县之官来掌控,如此方能保障百姓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稳定有序。
第十二章顿悟
然而,扶苏的内心却对焚诗书、禁私学,乃至以斩首灭族的残酷手段打击百家学说的种种行径,充满了抵触与反对。在这一点上,他和老师淳于越的立场是一致的。
扶苏认为,百家之说犹如璀璨星辰,各有其独特的光芒与价值,理应各抒己见,齐头并进,共同为国家的发展与繁荣贡献智慧。而不应以强权压制异己之说,让思想的火花在恐惧中熄灭。他主张以民为本,行王道,施仁政,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与温暖,让国家在仁爱与正义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他认为,这才是受命于天的秦朝江山固若金石的根本所在。
扶苏多次在始皇帝面前,神情庄重而又诚恳地陈述上述看法。并对皇上实行的重徭、酷刑、苛法,常常直言不讳地进行规谏,对那些不合理的行径予以有力的反驳。他的每一次进言,都如同在寂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虽激起层层涟漪,却也不可避免地引起陛下的不快。
如今,扶苏终于明白了父皇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诏令他远离京都,北去巡边。那背后隐藏的深意,或许只有在这风雨飘摇的局势中,才能渐渐明晰……
扶苏站在城衙门前,眼睁睁地看着一车车承载着无数智慧与文化的诗书简策被运来,随后被衙卒们无情地投入熊熊烈焰。那火焰肆虐地吞噬着简策,仿佛也在吞噬着扶苏的心,他不禁一阵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