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小传 第20章 战神陨落

作者:是本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9:40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臧荼之乱平定后,紧接着是一代战神韩信谋反,吕思勉先生认为这实则是一桩冤案。

汉六年初,有人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问群臣意见,大家都争着要带兵前去讨伐。根据《汉书·陈平传》的记载,刘邦对此表示“默然”。这个态度应该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对韩信反叛的怀疑和吃惊,另一方面是没有完全的信心确保平叛成功。

刘邦征求陈平的建议。陈平问了几个问题:“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我们有了解具体情况的人么?韩信知道这个情况吗?陛下的兵马比楚国强吗?陛下手下有比韩信厉害的将领吗?”刘邦对这四个问题均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于是陈平说:“如今陛下兵、将都不如楚国,如果贸然发兵攻击,反而会加速韩信的谋反,对陛下是很不利的。”刘邦听后问道:“那要怎么办?”陈平继续说:“古代天子会外出巡游狩猎,并会见诸侯。陛下可循此例假装南下巡游云梦,并在陈县召集诸侯来见。陈是楚国西边的国界,韩信听闻陛下临幸,按制必须前来拜谒,陛下只需准备一个力士,借此机会即可擒拿韩信。”

十二月,刘邦依计行事。韩信果然因害怕想要起兵,但他自认为无罪,想要谒见刘邦又怕被抓。于是有人给韩信出主意,让他提着钟离眜人的头去见刘邦以表忠心。钟离眜为章邯旧将,与韩信是故交,项羽兵败后就一直在楚国,是汉朝一直想要追捕的人。钟离眜闻此大骂韩信,刎颈自杀。可结果是,韩信虽然献上了钟离眜的项上人头,但依然被刘邦抓起来装进了囚车。韩信感叹:“果然如人所言,狡兔死,良狗烹。”刘邦对他说:“是因为有人告你谋反。”

一个叫田肯的官吏对刘邦说道:“祝贺陛下生擒了韩信,又定都关中。秦地形胜,背山面水,易守难攻,仅两万人即可抵挡百万大军;又地处黄河上游,若对诸侯发兵,则有高屋建瓴之势。而韩信所在的齐地,东游琅琊、即墨至富饶,南有泰山阻隔,西有黄河天险,北有渤海之利,方圆两千里,又在千里之外,只需二十万人即可抵御百万大军,堪称西边的“关中”。若非刘姓亲族,不可封王于此。”

刘邦对此大为赞赏,赏了田肯黄金五百斤。后来,齐国被封给了刘邦的庶长子刘肥。刘邦回到洛阳后,赦免了韩信,但降为淮阴侯,等于给了韩信一个警告。

正月二十一日,由韩王信等奏请,刘邦分封了第一批同姓诸侯王:荆王刘贾、楚王刘交。六天后,继续封代王刘喜,齐王刘肥,以及以置太原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封给韩王信。这是西汉第一批同姓诸侯王,标志着刘邦分封政策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韩王信是有功劳而且同时被封的,说明刘邦对他的信任度很高,但这也没有阻止双方日后反目。

前面我们已经充分的讨论过,建国后刘邦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之前对各诸侯的依赖,变成了对他们的防备。诸侯们也感受到了这种气氛,有的早就动了谋反之心,有的本不想反,却因为害怕被杀而不得不反。被贬只是刘邦对韩信举起屠刀的序幕。

根据《汉书·韩信传》的记载,韩信知道刘邦一直戒备他的才能,便因此称病不朝。他心里对刘邦的态度一直耿耿于怀,觉得自己不得志,并且还耻于与周勃、灌婴等平起平坐。毕竟韩信曾官拜大将军,这些人都是他的下属。只有樊哙仍然对韩信表达了足够的尊重,言称大王,趋拜迎送。

韩信的谋士蒯通很早就劝过韩信。在楚汉相争时代,蒯通就断定“天下权在信’,后来韩信不忘刘邦的知遇之恩,为汉朝开国立下首功。蒯通又对韩信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意思是韩信之功,已赏无可赏,对于这样的功臣,帝王只能赐死。韩信念刘邦的旧恩,犹豫不决。几天后,蒯通再次劝韩信不要犹豫,不要错失时机,韩信不忍叛汉,又认为刘邦不会杀他这样的功臣,最终谢绝了蒯通。蒯通见劝反不成,为了自保,就开始装疯卖傻。

韩信被贬后,还曾与刘邦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刘邦问韩信自己将兵的才能如何,韩信说:“陛下只能领兵十万。”刘邦问:“那你呢?”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听了笑着说:“若如此,你怎么为我所擒?”韩信回答:“陛下虽不能将兵,但是能够将将,所以我才为陛下所擒。并且这不是人力,而是天授。”这段对话气氛融洽,内容客观,刘邦也能欣然接受韩信的评价,说明此时刘邦还未起杀心。

虽然刘邦能容韩信,但韩信被贬后,内心却并不平静。另一将领陈豨是韩信的老相识,他被派往代国为相并监军。临行前,韩信对陈豨说:“你要去的地方,是天下军队的精锐所在,陛下也很信任你,如有人告发你谋反,陛下必然不信,但如果你屡次被告谋反,则陛下一定会亲自来征讨。彼时,我可以做你的内应,共图天下。”陈豨接受了这个说法。

汉十年,陈豨果然谋反。高祖刘邦御驾亲征,韩信一方面称病不从,另一方面暗中派人前往陈豨处,同时与家臣密谋,夜里假传诏令赦免了官府里的犯人充军,准备起兵袭击吕后和太子刘盈。一切都已安排妥当,只等陈豨那边的回信。意外的是,韩信府中有个私吏,因得罪了韩信要被杀头,于是他就向吕后告发了韩信谋反。

吕后想召见韩信,但担心他不来,就与萧何商议办法。萧何谎称有人从平叛前线回来报信,说陈豨已死,群臣都要入朝庆贺。萧何还单独给韩信一封信,写道:“你虽然有病在身,但也必须前来道贺。”韩信没办法,只能进宫。吕后借机将韩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韩信死之前说:“我后悔没用蒯通之计,如今死于妇人之手,这是天意啊!”韩信死后,被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汉初三杰之一,如今却也是萧何用计,要了韩信的性命。这就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的由来。

刘邦从陈豨叛乱前线回朝后,听闻韩信的死讯,“且喜且哀之”。这是刘邦复杂心情的生动表现,“喜”在身边的大患已除,“哀”在为大汉立下赫赫战功的战神黯然陨落。

刘邦问韩信死前是否有话留下,吕后如实上奏。刘邦说,“把蒯通给我烹了!”蒯通辩解道:“犬吠为主,当初我只认识韩信一人,不知道陛下。秦末群雄逐鹿,能者上,劣者汰。天下纷乱,大家都在争夺天下,只是其他人能力不足罢了,陛下还能把他们全部杀光?”刘邦觉得蒯通言之有理,就赦免了他。

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刘邦的“宽厚”。刘邦对韩信的好是真的,在韩信对灭楚有用时,他把能给的一切都给了韩信,毫不吝啬。刘邦对待韩信也是真诚的,‘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让韩信感动不已。不要小看了这个行为,解开衣服给下属,把自己正在吃的食物给下属,这在古代是十分亲近的行为,代表了莫大的信任。但是,诚如武涉所言,消灭项羽后,韩信成了大汉的不安定因素,韩信自己也深感自危,最终没能逃脱身败名裂的结局,还被灭了三族。

所以刘邦的宽厚是建立在利益关系至上的,这不足为奇,古往今来亦是如此。人们往往会沉浸在阶段性的恩遇和信任中,以至于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以示回报,面对风险也如韩信一般自信。但不要忘了把这些置于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宏观的场景中进行审视,再来综合判断所谓的恩遇和信任以及自己的处境,以免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除了父母,没有人会无条件的对你好,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维持良好关系的前提就是利益的交换,没有利益交换的关系,就如刘邦韩信的君臣之情一样,终将会以某种方式消失。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