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起兵前,萧何的官职比刘邦还要大一些,对治理地方的经验也更多。刘邦起兵成为沛公后,萧何就一直辅佐刘邦进行千头万绪的后方管理工作。反秦斗争结束,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虽未能如怀王之约成为关中王,但刘邦也算是了有了自己稳定的根据地。自此,不论是最初的汉中,还是重定三秦之后的关中,都在萧何的治理下,成为了刘邦四方征战的粮草和人员补给中心,为大汉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萧何也因此功居首位。
汉二年,项羽违背怀王之约,把入关中的刘邦封到汉中,不但刘邦自己十分愤怒,要去攻击项羽,周勃、灌英、樊哙也都赞成。而萧何劝谏说:“汉中固然不如关中,但也比死了强。”刘邦问此事怎讲。萧何说:“如今我们实力不如项羽,百战百败,打起来还不是死路一条?《周书》有言,’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汉古义为大河,又常配以’天‘字,名称甚美。大王应效法汤武,暂屈一人之下,而后图万乘之尊。臣愿大王接受汉中王,养民纳贤,经营巴蜀,而后还定三秦,天下可图。”刘邦于是前往汉中,任命萧何为丞相,又接受萧何的推荐,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刘邦入蜀仅四个月后,就重新夺取了三秦之地。
刘邦率诸侯出关攻楚时,萧何镇守关中、服侍太子、治理栎阳,立宗庙社稷,对于来不及奏报刘邦的事儿,可先办后报,同时还要负责向前线输送粮草和兵源。
汉五年,刘邦终于剿灭了项羽,登基称帝。论功行赏时,刘邦将首功给了坐镇大后方的萧何,引得一众在前线厮杀的武将们的不满。而刘邦的一套“功人功狗论”说的众人皆莫敢言。
刘邦封侯完毕,在排序论次时,大家都认为曹参负伤七十余次,攻城略地,应排在第一位,而刘邦仍然觉得萧何应居首位,但前面他已经力排众议说萧何功劳最大,这次也就不便再拂众意。时任谒者的关内侯鄂秋进言道:“大家的想法是不对的。曹参攻城略地只是一时之功。而陛下与楚军征战五年,人员损失甚多,自己也数次狼狈逃命,皇上虽无诏令,但萧何不断从关中补充兵源。在荥阳对峙时,军中缺粮,也是萧何从关中组织漕运,才使军粮不绝。陛下虽然在山东战败数次,而萧何治理关中,稳定后方,以待陛下,此为万世之功。曹参等将,何缺于大汉?怎能以一时之功盖过万世之功,所以萧何第一,曹参第二。”鄂秋所说的兵源、粮草及大后方,恰恰是楚汉相争后期项羽遇到的严重问题,所以萧何首功当之无愧。鄂秋因言刘邦所不能言,受封安平侯,食邑两千户,萧何全家受封食邑。
汉七年二月,刘邦刚刚消灭韩王信、经历白登之围后回到长安,看到萧何已经组织修建起了壮丽的新宫殿,命名为未央宫,未央意为无尽。刘邦大怒说:“天下动乱,征战多年,成败尚未可知,为何过度修建宫殿?”萧何说:“天下未定,所以才修建宫殿。而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壮丽才能显示威严,也才能不被后世有所超越。”萧何这么一解释,刘邦听了很高兴,便把首都从栎阳迁至长安。
其实刘邦并非不想拥有一座宫殿。汉五年润九月,刘邦刚刚平定臧荼、利几的叛乱,就下令修缮秦朝遗留的兴乐宫,改名为长乐宫,并且也于汉七年完成。所以,刘邦只是觉得未央宫的修建有些过度,不是不喜欢。
刘邦也并非不享受做皇帝的威仪。长乐宫修缮完成后,叔孙通策划了在这里举行的盛大朝仪,第一次规范了这群以武将粗人为主的新朝贵族们。一切法度森严,秩序井然,诸侯王们无不震恐肃静。朝仪后的酒会,也没有敢喧哗失礼的人。刘邦自己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
所以,对于萧何兴建未央宫,刘邦觉得过度是真的,而觉得生气是假的。未央宫很快就成为了汉朝的政治中心,也在后世成为汉朝皇宫的代名词,并护佑大汉国祚绵延了400年。
萧何虽然在汉朝建国的过程中功最高,排名第一,福荫子孙直至王莽新朝,又与刘邦是沛县老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但他与刘邦的相处却并非一帆风顺。刘邦对萧何且用且考验,萧何也采用了各种方式予以巧妙应对,最终保全了身家。
汉五年,刘邦发表“功人功狗”论的同时,还说到:“你们跟着我,多的也就两三个人,而萧何举族数十人跟随我,功不可没。”
这件事要说回两年前,当时刘邦与项羽正对峙荥阳,形势危急,刘邦曾派使节数次回到大后方慰劳萧何。一个姓鲍的年轻人对萧何说:“大王在前方征战,风餐露宿,派人来慰问是因为对您有疑心。为大人计,不如将宗族能参军的人全部派往前线,就不会失去汉王的信任。”萧何听从了这个计策,刘邦果然很高兴。
汉十年,萧何帮助吕后设计除掉韩信后,刘邦将萧何从丞相升至国相,加封食邑五百户,还派一名都尉领兵五百作为萧何的私人卫队。所有人都来祝贺萧何,只有秦朝旧臣东陵侯召平前来吊丧。他对萧何说:“大人的祸患从此要开始了。皇上在外征战,而您镇守后方,没有刀剑之险,但却被大加封赏。经历了韩信谋反,皇上对您也起了疑心。给您增加护卫,并非是恩宠啊。希望您能够推辞封赏,并以全部家财充军。”萧何是何等清醒之人,自然一点即破,听从了召平的建议,又一次稳住了刘邦。
汉十一年,刘邦在外平叛黥布,期间数次派人来询问萧何所为,使者回报说:“萧相国安定百姓,倾家财以充军用,就像陈豨叛乱期间一样。”这时又有门客对萧何说:“大人不久就将面临灭族之危。您官至国相,又功居首位,已赏无可赏。您已入关十多年,颇得民心,而您依然孜孜不倦以求民和。皇上派人回来问询,是怕您在关中过于有号召力。大人何不多多置办田地并且赊账用以自污名声?皇上闻此必会安心。”萧何照办,再次引得刘邦的高兴。
刘邦从平叛黥布前线回来时,百姓拦路告状,说相国强制以低价购入数千人的土地。等到萧何前来拜谒时,刘邦笑着说:“相国如今也是与民争利啊”,并把百姓的上书都给萧何看,让他自己向百姓谢罪。随后萧何为百姓向刘邦请求说:“长安地少,上林苑中空地很多,都已经废弃了,希望可以开放给农民耕种,茎杆也不要收,来用以给动物们为食。”刘邦大怒,说道:“相国是收了商人的财物,竟然为了他们打我园子的主意!”于是下令将萧何绑起来投入监狱。
几天后,一个王姓卫尉对刘邦说:“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要如此治罪?”刘邦说:“我听说李斯给秦皇做相国时,功劳都归于皇帝,过失都是自己的。如今相国受贿于商人,申请开放上林苑,讨好百姓,所以才把他关起来。”王卫尉对答说:“萧相国为百姓着想,乃真宰相。陛下怎么能怀疑相国受贿于商人呢!陛下在关东与楚军征战数年,陈豨、黥布谋反时,陛下也是在外亲征,都是相国在守卫关中,关中一旦有变,则关西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相国当时有如此大的利益都没有动作,怎么会在意商人的钱。而且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这是李斯的不尽职,岂能效仿?”虽然刘邦听了感到很不高兴,但还后来还是派人持节前去释放萧何。萧何获释后,赤脚入殿认罪,刘邦说:“相国何必如此,你为百姓请求开放上林苑而我不准,是我为夏桀商纣,而你才是贤相。我把你关起来,不过是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罢了。”刘邦话已至此,萧何还能说什么呢,只能默默的接受。
萧何是刘邦集团最早的成员之一,一直是兢兢业业,忠诚侍君。但君终究还是君,臣也只能是臣,面对刘邦的猜忌和怀疑,除了全心辅国理政、倾其所有以表忠心外,还要设法自毁声誉,以及心甘情愿的接受惩罚,哪怕是毫无道理的。这正是伴君如伴虎,雷霆雨露,皆是君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