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立国第一功臣萧为刘邦解决了后方稳定、粮草、兵源三大问题,称其为稳定汉初局势的中流砥柱毫不为过。但做为一个王朝,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关系国运的事要做,这就是遴选太子。
刘邦长子为刘肥,是早年混迹在沛县时与曹夫人所生,但曹夫人并非刘邦正妻,所以刘肥是庶长子。刘邦次子为刘盈,是与正室吕后所生,为嫡长子。按照当时立嫡立长的原则,刘盈于汉二年六月在栎阳被立为太子,消灭项羽后,刘邦于汉五年二月接受群臣之请,即大汉皇帝位,刘盈自动升级为皇太子。
早年,刘邦在攻下定陶时,得到一位能歌善舞的女人戚姬,甚为宠爱,两人生有一子,即刘邦的第三子刘如意。
汉七年十二月,匈奴发兵攻打代国,时任代王为刘邦的二哥刘喜。刘喜弃国逃走,后到洛阳自首。刘邦念及手足之情,不忍治兄长重罪,只是将他贬为合阳侯。随后,年仅五岁的三子刘如意被立为代王,而代国为汉朝与匈奴接壤之军事重地,年幼的刘如意显然无法担起代王的重任。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认为原因有两方面:(1)刘邦已经不再相信异姓王,而此时庶长子刘肥已在汉六年被封为齐王,嫡长子刘盈已在汉五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哥早逝,二哥刘喜被贬为侯,四弟刘交在汉六年被封为楚王,剩下的刘氏男子中,刘如意已经是年纪最长的了;(2)刘如意为刘邦宠姬戚夫人所生,从小就受到刘邦的宠爱,还被说为“如意类我”,而他还没有王爵。
相比于仁弱的刘盈,刘邦更喜欢类己的如意。另一方面,戚夫人经常随军征战关东,整天哭哭啼啼的要刘邦立如意为太子,而此时的吕后已经年老色衰,并且留守关中,很少能见到刘邦,两人的关系日益疏远。于是刘邦也就渐渐产生了换太子的想法。
对于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大臣们意见不一,久久未决。吕后此非常恐惧,不知道要怎么做。有人就给她建议:“张良足智多谋,而且皇上也很信任他。”于是吕后让哥哥吕释之对张良说:“先生经常为皇上出谋划策,如今皇上要换太子,您怎能袖手旁观啊?”张良说:“当年皇上情况危机时,我的计谋有幸被采纳,如今天下已定,皇上想要以爱子代替太子,这是他的家务事,我们外臣说不上话。”吕释之态度强硬,要张良必须拿出应对方案,张良不得不又说:“这种事并非口舌可争。现在有四个隐居在商洛深山的老者,听说皇上对人才傲慢无礼,所以都不肯入朝为官。但此四人都是高人,您可以备足金钱,再让太子写一封邀请信,备好车马,派人谦恭的把他们请来,上朝时跟随太子左右,或许能有一线转机。”吕后立刻照办。这四个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史称“商山四皓”。
汉十二年,刘邦在平叛黥布时受了箭伤,情况很不好,于是就想落实改立太子的事。叔孙通冒死阻挡,说道:“古时候,晋献公因为喜欢骊姬,于是就想立其子齐溪为太子,继而引发了国内数十年的动乱,沦为天下笑柄。刚刚过去的秦朝,也是因为没能早早确立扶苏为太子,导致胡亥趁机矫诏自立,加速了秦的灭亡,这是陛下亲眼所见的。如今太子仁孝,天下皆知,皇后与您也是历尽磨难,不能背弃啊!如果陛下一定要废嫡立少,我愿以死相谏。”刘邦见此说道:“算了算了,我就是说说。”叔孙通接着说:“太子为天下之本,本一摇则天下动,绝不能儿戏。”刘邦说:“我听你的便是。”根据《汉书·高帝纪》的记载,此时刘邦只是佯装答应,其实还是没有放弃替换太子的想法。
后来,在刘邦的寿宴上,吕后果然请来了商山四皓伴随太子左右。刘邦看到太子身后有四位老者,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便问他们是何人。当他得知这是商山四皓时,吃惊的问道:“我都难以请得动你们,怎么如今却伴随我儿子的左右?”四人回答:“陛下轻谩文人,我等避之不及。而如今太子仁孝,礼贤下士,天下都愿意以死追随太子,我等也因此而来。”刘邦说:“那就请四位好好调教太子。”宴会结束后,刘邦目送四位老者离开,然后对戚夫人说:“有四位高人的辅佐,恐怕太子羽翼已丰,很难换掉了,吕后才是你的主子。”戚夫人痛哭流涕,刘邦从此才彻底断掉了更换太子的念想。
戚夫人在这场争斗中彻底失败,母子二人在刘邦死后都被吕后杀害,这是后话。
《汉书》把吕后保住刘盈太子之位归功于张良的计谋,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并未采纳这个史料。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司马光解释道:刘邦性格刚猛严厉,不会听几个文臣的议论,之所以不换掉刘盈,是因为害怕一旦立了年轻的刘如意,那些跟随他的功臣宿将们不愿甘心侍奉幼主。刘盈出生于沛县,跟随刘邦四处征战,又是嫡长子;吕后为刘邦正室,虽然其家族是从外地迁居沛县,但仍可视为沛县集团的元老,曾项军中做人质,对汉朝的建立功不可没。因此,母子二人在以沛县集团为主的功臣阶层中有天然的认可度,这是后来的刘如意和戚夫人所不具备的。
所以我很赞同司马光的观点,并且《汉书·周昌传》中也有旁证:汉三年,刘如意被立为赵王,“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于是派时任御史大夫周昌为赵国相以护赵王。刘如意做同姓王,刘邦尚且放心不下,何况是做太子。而且刘邦是何许人也,他可是在郦食其的帽子里撒尿的人,又率领天下诸侯战胜强楚统一天下,怎么会因为四个老人的出现就改变太子人选呢,这可是关乎大汉江山社稷的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