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十二年十一月,刘邦从平叛黥布前线返回关中,留宿曾经居住的沛县,并召父老乡亲共同饮酒。这是刘邦自秦二世元年起兵以来,第一次回到故乡沛县。当年离开沛县时,刘邦还只是秦朝的一个低级官吏-泗水亭长,到酒馆喝酒要赊账,参加宴请要虚报礼金,而短短十几年后,刘邦已经成为了统御四海的大汉皇帝,天下至尊。所以,刘邦这次回家的情绪十分复杂,这种心情,恐怕任何文字都难以描述,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
刘邦在沛县大摆酒宴,把旧相识、父老乡亲等悉数邀请,举杯共饮。刘邦选择了沛县的一百二十名儿童,亲自教他们唱歌。酒过三巡,刘邦亲自击筑(古时弹拨乐器,已失传)而歌:“大风起兮云飞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还让孩子们也都学着和唱。这就是著名的《大风歌》,是刘邦留下的少有的文学作品之一。
歌毕,刘邦跳起舞蹈,慷慨伤怀,老泪纵横。刘邦对沛县父老说:“游子思乡啊,我虽然在关中,但百年之后,我的灵魂仍会思念沛县。我以沛公起兵,诛暴除逆,以定天下,如今赐沛县为我的‘汤沐邑’,世代免除百姓所有徭役和赋税。”
这里对“汤沐邑”稍作解释。根据《礼记·王制》的记载,汤沐邑是源自周朝的一种食邑制度,字面意思是天子在国都境内给予贵族的封地,这块土地的税赋用来给贵族在朝见天子前斋戒沐浴、饮食住宿之用。后面逐渐演变成一种带有恩宠意味的奖赏制度,其赋税为被奖赏人私用,这块土地上的居民也会因此而感到荣耀,属地长官的级别也略高。如汉桓帝曾把汝南郡的阳安封给女儿作为汤沐邑,属地长官为令,公主去世后,取消汤沐邑,长官也恢复为长。
刘邦与沛县父老饮酒叙旧十多天,要离开时,百姓们都请求刘邦再留几日。刘邦说:“我们一行人太多,恐怕沛县难以继续供养。”于是沛县百姓悉数出动,争献酒肉为刘邦送行。刘邦盛情难却,又设帐再共饮三日。
百姓们叩头请奏:“沛县已获恩宠,丰县还没有,请陛下同下恩旨。”刘邦说:“丰县是我长大的地方,是绝不会忘记的。没有同赏是因为雍齿在此叛汉投魏。”然而沛县百姓坚持为丰县请赏,最后刘邦也免了丰县的徭役赋税。
从反秦到灭楚,刘邦集团一路起起伏伏,帐下将士叛变、逃走、再次归附的很多。在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时候,刘邦就曾大骂萧何:“每天逃走的人那么多,一个韩信还值得你去追,你怕不是在骗我?”韩信被追究后,刘邦直接任命他为大将军。魏豹曾叛逃后又回归汉军,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令他与周苛、枞公共同守卫重镇荥阳,是周苛和枞公因不相信魏豹而杀了他。刘邦对这类人的处理政策是很宽大的,为什么对雍齿的背叛如此耿耿于怀,哪怕是已经位极人君,却仍然不肯原谅他呢?
我想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在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是结成统一战线,不论这个人过去如何,只要现在能为我所用,刘邦就一律不计前嫌,所以他才能容忍手下人思想意识的不断波动,包括曾经投降魏国的雍齿。第二,建国完成后,刘邦对于统一战线的需求就不那么迫切了,更重要的是稳定政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封侯雍齿以安众将”。这是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封了自己最讨厌的一个人,心里肯定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所以沛县百姓为丰县请封,刘邦才因雍齿之故而不愿答应,但刘邦还是宽厚仁爱的,最终答应了百姓的请求。
前面已经讲到,刘邦这次返回故里,心情十分复杂。当年,他到咸阳执行公务,遥见秦始皇时大呼“大丈夫当如此矣!”如今他奇迹般的实现这个“幻想”,但自己已是六十多岁、风烛残年的老人。如果当时就有“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的诗句,我想刘邦一定会做此感叹。
这次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刘邦少了皇帝的威严,取而代之的是物是人非的景象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十几年的在外征战,要面临多少千钧一发、明枪暗箭,要穿着一身多么坚固的铠甲才能苟全乱世直至威加海内。他带兵率先闯进关中,杀入咸阳,随后又不得不屈从项羽的分封,放弃关中王而接受汉中王,最终卷土重来逼得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这足以说明刘邦这一生的金戈铁马和波澜壮阔。与这种万丈豪情相遇的,却是垂垂老矣的自己。
平黥布时的箭伤或许让刘邦意识到,这大概是自己最后一次回到故乡了,于是他卸下了一切面具和铠甲,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与亲朋故旧开怀畅饮。几行热泪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大汉未来的担忧。这个自己并不最喜欢的儿子刘盈,是否能担起大汉帝国的千钧重担呢,国家内部是否还有居心叵测的乱臣贼子呢,北方的匈奴在哪天还会再次来犯呢?
尽管上天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但这位大汉的奠基者仍然还有未尽的使命,反叛的异姓王已悉数平定,但内心不纯粹的臣子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