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诗集59 第16章

作者:李义逐日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3:00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冬至客思】

雨落鞋冷雪,

冬至客程赊。

雁书久断无归字,

谁温故灶旧年炉。

赏析:

《冬至客思》赏析

这首小诗以“冬至客思”为骨,将寒雨冷雪的旅途之艰、节日团圆的反衬之寂、音信断绝的无奈之怅,揉进“故灶温炉”的乡愁里,景冷情暖,对比鲜明,字字都藏着客居者的孤苦与对故园的牵挂,读来如沐冬寒,又心牵暖意。

1.开篇写景:“雨落鞋冷雪”,寒从脚底生

首句“雨落鞋冷雪”是全诗的“冷色起点”,以极具体的体感写尽旅途之寒。“雨落”“雪”点明冬至时节的湿冷气候——雨夹雪的天气最是刺骨,而“鞋冷”二字堪称妙笔:它不写漫天风雪的壮阔,只聚焦“鞋”这一细微处,把“冷”从环境落到人身,从脚底直透心间。读者仿佛能看见诗人在雨雪中独行,鞋被浸湿、沾了雪,寒意裹着脚步,连行走都成了负担。这份“冷”不只是天气的冷,更是客途孤独的“心冷”,开篇便把“客之艰”的氛围拉满。

2.节日破题:“冬至客程赊”,暖节衬孤途

次句“冬至客程赊”紧扣“冬至”节日,用“暖节”与“冷途”的反差强化情感。冬至是传统“团圆节”,习俗里满是围炉取暖、家人共食的暖意;而“客程赊”三字(“赊”意为漫长、遥远),却撕开了这份温情——诗人不在故园,而在漫长的旅途中,别人的“炉暖人聚”,都是自己的“途远人孤”。更巧的是,“赊(shē)”与尾句“炉(lú)”同属韵部,韵律的流畅让这份“反差感”更自然,“思故”的情绪也从“冬至”这个节日里悄悄冒头:越是该团圆的日子,孤独就越清晰。

3.典故承情:“雁书久断无归字”,思念隔千山

第三句“雁书久断无归字”化用“鸿雁传书”的古典意象,把抽象的“思乡”写得具体又无奈。古人常以鸿雁为信使,传递远方的音信;而诗人笔下“雁书久断”,意味着连这唯一的“传情渠道”都断了——不仅回不了家,连家人的消息都听不到。“无归字”三个字轻却重:“归字”既是家人寄来的“归乡叮嘱”,也是自己盼着的“归期消息”,如今二者皆无,客途的孤独便多了一层“无依无靠”的怅惘。典故的运用没有堆砌感,反而让“思”不再是空泛的“想家”,而是“连一句问候都盼不到”的切实遗憾。

4.结句收情:“谁温故灶旧年炉”,暖意落乡愁

末句“谁温故灶旧年炉”是全诗的“情感落点”,以最熟悉的“暖景”勾出最深的乡愁。“故灶”“旧年炉”是故园的记忆符号——往年冬至,家里的灶火定是旺的,炉上或许温着汤、煮着食,家人围在炉边说话,暖意裹着烟火气;而如今,诗人在雨雪中独行,再没人替自己“温那旧年炉”,再没有那熟悉的烟火暖。“谁温”的疑问里藏着失落:不是“有没有人温”,而是“没有我熟悉的人温”,这份对“特定人与景”的牵挂,让乡愁从“想回家”变成“想回那个有炉暖的家”。收尾没有哭叹,只一句轻声疑问,却让暖意与寒意在心里相撞,余味久久不散。

整首诗四句流转,像一段冬夜客途的心事:从“鞋冷雪”的体感之寒起,到“客程赊”的途远之孤,再以“雁书断”的音信之愁承,终以“故灶炉”的乡愁之暖收。没有华丽辞藻,却用“冷景”与“暖忆”的对比、“节日”与“客途”的反差、“典故”与“日常”的交融,把“冬至客思”写得细腻又真实——读这首诗,就像看见雨雪里那个缩着肩的旅人,望着远方,想起家里的炉火,连寒意里都掺着一点念旧的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