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诗集59 第17章

作者:李义逐日 分类:短篇 更新时间:2025-11-04 08:03:00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清明梦思】

梦如飘雨叹,

清明客思繁。

莼羹不慰归心切,

月冷空庭夜未阑。

赏析:

《清明梦思》赏析

这首小诗以“清明梦思”为魂,将梦境的飘忽、节日的怅惘、典故的深致与夜色的清寂织在一起,以“虚(梦)”衬“实(思)”,以“暖(莼羹)”映“冷(客心)”,把清明客居的归思写得缠绵又深切,字句轻浅却余味绵长。

1.开篇造境:“梦如飘雨叹”,虚景先染愁

首句“梦如飘雨叹”是全诗的“情之引子”,妙在以“虚境”勾连“实景”。“梦”本是虚幻,却被比作“飘雨”——既暗合清明“多阴雨”的时令特点,又写出梦境的飘忽无定:像雨丝般零碎、易散,连梦里的情绪都是“叹”(叹息),未写“思”,却先把惆怅的基调定了下来。这份“梦叹”不是无由的,而是客居者清明夜的心事折射,让“思”的情绪从虚幻的梦境里悄悄透出,比直白写“想回家”更显含蓄。

2.节日破题:“清明客思繁”,实景显愁重

次句“清明客思繁”紧扣“清明”节日,将虚境的“梦叹”落到实景的“客思”上。清明本是“思亲怀故、归乡祭祖”的时节,“客”字点出诗人漂泊身份,“思繁”二字则道尽愁绪之浓——不是零星的想念,而是像清明的雨一样,密密麻麻、挥之不去。更巧的是,“繁(fán)”与尾句“阑(lán)”同属韵部,韵律的流畅让“思”的情绪自然流转,也让“清明”这个节日不再是单纯的时间标记,而成了“客思”的催化剂:越是该归乡的日子,思念就越沉重。

3.典故衬情:“莼羹不慰归心切”,旧典出新意

第三句“莼羹不慰归心切”化用“莼鲈之思”的经典典故,把“思归”写得更有层次。西晋张翰见秋风起,因思念吴中莼羹、鲈脍,便毅然辞官归乡,“莼羹”从此成了“故乡与归心”的象征。而诗人此处反用典故:别人见莼羹能慰归心,自己却连想起故乡的莼羹,都无法安慰急切的归意——“不慰”二字,比“思归”更进一层,既写出归心之迫切(连故乡美味都满足不了),又藏着客途的无奈(想归却归不得)。典故的运用没有堆砌感,反而让“客思繁”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思念不再是空泛的情绪,而是“与古人同怅惘”的深切共鸣。

4.结句收情:“月冷空庭夜未阑”,冷景凝愁绪

末句“月冷空庭夜未阑”是全诗的“情之收束”,以清冷之景收束缠绵之思。“月冷”“空庭”勾勒出清明夜的孤寂:月光是冷的,庭院是空的,没有家人的陪伴,没有故园的烟火;“夜未阑”(夜还未尽)则拉长了这份孤独——漫漫长夜,思念无处安放,只能伴着冷月空庭,一点点熬到天明。此时,首句的“梦雨”、次句的“客思”、第三句的“归心”,都落在这“冷月空庭”里,景的“冷”与情的“热(急切归思)”形成强烈反差,让“思”的愁绪更显刻骨。收尾没有直白抒情,却让读者仿佛能看见诗人独对空庭的身影,愁绪像夜月一样,清冷又挥之不去。

整首诗四句流转,像一段清明夜的心事:从“梦雨叹”的虚愁起,到“客思繁”的实愁显,再以“莼羹不慰”的愁深承,终以“月冷空庭”的愁凝收。没有华丽辞藻,却做到了“虚与实相生、典与情相融、景与意相合”,把“清明客思”的怅惘写得细腻又真实——读这首诗,就像在清明的冷夜里,陪着诗人做了一场归乡的梦,梦醒后,只剩满庭冷月和说不尽的归思。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