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观雨】
雷雨落山碗,
浊浪溅青蒲。
端阳舟竞渡,
谁念楚臣孤。
赏析:
《端阳观雨》诗句赏析
这首小诗以“端阳观雨”为题,将骤雨奇景、端午习俗与历史追思熔于四句,景中藏俗,俗里含情,短章之内尽显沉郁又鲜活的端午意趣。
首句“雷雨落山碗”,开篇便以奇绝比喻破题——将山峰比作“碗”,既贴合“山峰形状如碗”的想象,又因“雷雨落”的动态场景更显生动:骤雨倾泻入“山碗”,仿佛天地间的风雨都被这“碗”收拢,“落”字带劲,既写出雷雨的急促之势,又让静态的山形有了“承雨之器”的具象感,寥寥五字便勾勒出一幅壮阔又新奇的雨中山景,瞬间抓住读者目光。
次句“浊浪溅青蒲”,笔锋从高空雷雨转向近水之景,与首句形成“天-地”呼应。“浊浪”是雷雨冲刷山河后的必然景象,“溅”字动态十足,仿佛能看见浪花拍打岸边的画面;而“青蒲”是端午标志性景物——古人端午有插蒲辟邪、采蒲入药的习俗,此句以“青蒲”点染端午时节的物象,让骤雨浊浪的粗粝之景,多了几分时令特有的鲜活气息,也为后文的节日叙事埋下伏笔。
第三句“端阳舟竞渡”,直抒题眼,将画面从“观雨”转向“庆节”。“端阳”二字点明节日,“舟竞渡”则是端午最核心的习俗——相传古人以龙舟竞渡模拟打捞投江的屈原,此句既写出端午江上万人观赛的热闹场景,又以“竞渡”的昂扬之气,对冲了前两句雷雨的沉郁感,让诗的节奏从“静赏雨景”转为“动观节俗”,层次更显丰富。
末句“谁念楚臣孤”,以典故收束全诗,瞬间拉高诗的意境。“楚臣”特指屈原,这位端午文化的核心人物,其“忠而见疏、怀石投江”的孤愤,是端午习俗背后最深沉的情感内核。“谁念”二字并非诘问,而是轻吟般的追思——当江上龙舟竞渡、人声鼎沸时,仍有人记挂着那位独行的屈子,让热闹的节俗多了份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悲悯。此句将诗的主题从“观雨赏俗”引向“怀人思古”,余味绵长。
整首诗四句流转自然:从奇绝的雨中山景,到时令特有的蒲草浪涛,再到热闹的龙舟竞渡,最后落于对屈原的追思,景、俗、情、典层层嵌套,既写活了端午的烟火气,又藏着文人的家国情怀,短而不空,浅而不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