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览】
攀云掌红日,蹑磴赴重阳。
龙山遗帽处,风送菊香长。
赏析:
《重阳登览》赏析:二十字里的重阳雅意与雄阔
这首五言绝句以“登高”为脉络,将重阳的节日习俗、历史典故与壮阔秋景熔铸于二十字间,起笔雄奇、承句点题、转句含典、合句融俗,字字凝练却意脉贯通,既见登高的疏阔,又藏重阳的雅韵。
1.起承转合:句句扣“登览”,景与节无缝勾连
-首句起势,以动写阔:“攀云掌红日”开篇便立起雄奇画面——“攀云”写登高时手触流云的轻盈与高远,“掌红日”则以夸张却贴切的动词“掌”,将天边红日拉至近前,仿佛伸手可握,瞬间打破“红日遥不可及”的常规认知,把重阳登高“凌绝顶、近苍穹”的壮阔感拉满,“登览”的气势一开篇便立住。
-次句承题,直点节日:“蹑磴赴重阳”紧承首句的“登”,以“蹑磴”(轻踏石阶)细化登高动作——既呼应“攀云”的向上姿态,又添几分登高时的从容;“赴重阳”三字直白点出节日,让前句的壮阔秋景有了“重阳登高”的专属语境,景与节自此牢牢绑定,不枝不蔓。
2.典故妙用:藏史于景,不粘不滞显雅趣
第三句“龙山遗帽处”是全诗的“文心”,巧妙化用“龙山落帽”的经典典故:东晋时,征西大将军桓温于重阳节率僚属登龙山宴饮,参军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他却浑然不觉,待桓温提醒后,仍从容作文应答,传为重阳登高的雅事。
诗人不提“登高宴饮”,只以“龙山遗帽处”五字点出典故,既暗合“登览”的文人属性——让重阳登高不止是民俗,更添一层“雅集”的文化意涵;又借典故的“从容风雅”,中和了首句“掌红日”的雄奇,让全诗在壮阔之外多了份历史的温润,典故未作注解却与“登览”主题浑然一体,无生硬之感。
3.合句收束:融俗入景,余味绵长
末句“风送菊香长”以重阳核心习俗“赏菊”收束,却不写“赏菊”本身,只写“风送菊香”——风是登高时的自然之景,菊香是重阳的专属气息,二者相融,让无形的香气有了动态;“长”字尤妙,既写菊香随风吹送的绵延,又暗合登高所见的“天高地阔”,让香气仿佛能飘向远方,与首句“掌红日”的广阔意境呼应。
此句没有直白抒情,却以“菊香”将“登览”的体验从视觉(攀云、红日)、动作(蹑磴)、历史(龙山)落到嗅觉,让重阳的节日氛围更显立体,收束处留有余韵,读来似仍有菊香萦绕。
整首诗虽短,却“一寸字句一寸景”:有登高的雄阔、节日的鲜明、典故的雅致、菊香的绵长。二十字里,景、节、典、情互不割裂,既还原了重阳“登高、赏菊”的民俗本真,又赋予“登览”以历史厚度与文学意趣,堪称短章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