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蔡卫国拿起一把铁锹,走到一旁,亲自检查着被夯实过的路基。

他用铁锹往下挖,发现表层被砸得极其密实,铁锹尖下去,只能留下一道浅浅的白印。

“好!就是这样!”

他兴奋地对工人们喊道:

“大家看,只要把密实度做足了,咱们这路基,比石头还硬!”

得到蔡工的肯定,大家伙儿的干劲更足了。

他们不知疲倦地抬起、落下,再抬起,再落下。

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尘土糊满了他们的脸庞,手上磨出了血泡,肩膀被木杠压出了深深的红印。

但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退缩。

前来送饭送水的妇女们,看着自家男人那副拼命的架势,一个个都红了眼眶。

她们默默地把水递上去,把毛巾递上去,用最无声的行动,支持着她们的丈夫、儿子和兄弟。

就连镇上中学的孩子们,放学后也跑到工地上来。

他们干不了重活,就帮着捡拾路边的碎石,或者给叔叔伯伯们唱当时最流行的歌曲。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

清脆的童声,和着沉闷的石硪号子,在山谷间回荡,构成了一幅无比和谐、又无比动人的画卷。

一天,两天,三天…… K3 200段那片原本泥泞不堪的路基,在几百号人的汗水和石硪的捶打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平整、坚硬、厚重。

当最后一遍夯实完成,蔡卫国拿着一根钢钎,走到路基中央。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他用尽全力,将钢钎狠狠地刺向地面。

只听“当”的一声脆响,火星四溅。

坚硬的钢钎,只在路基表面留下了一个浅浅的白点,再也无法寸进。

“好——!”

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

成功了!他们用最土的办法,用自己的肩膀,硬生生砸出了一条比石头还硬的通天大道!

老王头扔掉手里的木杠,一屁股坐在坚实的路基上,用沾满泥土的手,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这片由他们亲手创造的土地。

他咧着嘴笑,笑着笑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随着路基工程的全面铺开,扎佐公路项目部彻底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兵营。

每天清晨,天不亮,各个村子的公鸡刚刚打鸣,工地上就已经响起了叮叮当当的工具碰撞声和人们的说笑声。

到了晚上,工地上燃起一堆堆篝火,映着一张张疲惫却满足的脸,号子声和歌声能传出好几里地。

这里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施工单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哭有笑的大家庭。

蔡卫国在这场“工民动员”中,威望达到了顶点。

他不再仅仅是“蔡工”,乡亲们更愿意亲切地喊他“小蔡”、“蔡技术员”,甚至有些老大爷,直接喊他“娃儿”。

他每天都泡在工地上,衣服永远是脏的,脸上永远带着灰,手里永远拿着那个小本子和卷尺。

他会跟采石的汉子们一起研究哪块石头的纹理更容易开采,会跟拌料的村民们一起蹲在地上用手感受砂土的湿度,也会跟夯路的队伍一起喊着号子。

他彻底融入了这片土地,融入了这群朴实的人民。

这天中午,日头正毒。

河道队的队长,一个名叫刘根的黑脸汉子,提着一个沉甸甸的竹篓,满脸带笑地找到了正在检查边沟坡度的蔡卫国。

“蔡工!蔡工!你快来瞅瞅,我们今早在河里捞着个好东西!”

刘根献宝似的把竹篓递到蔡卫国面前。

蔡卫国凑过去一看,只见竹篓里,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青鱼,至少有七八斤重,正摆着尾巴,溅起一串串水花。

“这么大的鱼?”

蔡卫国也有些惊讶。

扎佐的河水清澈,但这么大的野生鱼,可不常见。

“可不是嘛!”刘根咧着嘴笑

“今早几个兄弟在下游挖沙,这家伙自己就撞到我们挖的坑里了!

大家伙儿商量了一下,说蔡工你为了我们扎佐的路,人都累瘦了一圈,得给你好好补补!”

蔡卫国心里一暖,连忙推辞:

“刘队长,这怎么行!这鱼是大家伙儿的,应该拿去给后勤队,给工友们加餐!”

“哎,那哪儿成!”

刘根把竹篓硬塞到蔡卫国手里。

“工友们那边我们另外有准备,这条是专门孝敬你的!你要是不收,就是看不起我们河道队的兄弟!”

看着刘根那不容置疑的表情,蔡卫国知道,这份盛情,他推不掉。

这不仅仅是一条鱼,这是扎佐人民对他最淳朴、最真挚的情谊。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整个工地都知道河道队捞了条大鱼,专门送给了蔡工。

后勤队的几位大娘闻讯,立刻围了过来。

“哎呀,这么大的鱼,小蔡你自己哪会弄哦!”

“就是!走走走,拿到我们灶上去,大娘给你炖一锅最鲜的鱼汤!”

不由分说,几个手脚麻利的大娘,从蔡卫国手里“抢”过竹篓,喜气洋洋地就往临时搭建的厨房走去。

张勇在一旁看得直乐,他凑到蔡卫国身边,小声说道:

“蔡工,你现在可是咱们扎佐的‘大宝贝’,人人都护着你呢!”

蔡卫国笑着摇了摇头,心里却在想,不是他们护着我,是我们共同在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希望。

中午,工地的伙食破天荒地改善了。

后勤队的大娘们用那条大青鱼,炖了一大锅奶白色的鱼汤。

她们又从自家菜园里摘来了最新鲜的青菜和豆腐,一起放进锅里。

没有复杂的调料,只放了点盐和几片姜,那股子鲜味儿,却飘满了整个山谷。

当一大桶热气腾腾的鱼汤抬到工地时,所有人都欢呼了起来。

“喝鱼汤喽!”

“今天托蔡工的福,咱们也能打打牙祭了!”

工人们排着队,每人分到一碗。那碗里,有大块的鱼肉,有鲜嫩的豆腐,还有翠绿的青菜。

他们也顾不上烫,端起碗就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

“鲜!真他娘的鲜!”

一个汉子喝得满头大汗,嘴里不停地赞叹。

“是啊,这鱼汤,喝下去浑身都舒坦,下午干活更有劲了!”

蔡卫国也分到了一碗,是最大的一碗,碗里的鱼头都给了他。

他端着碗,和工人们一样,蹲在路基上,大口地吃着。

鱼肉的鲜美,汤汁的醇厚,温暖了他的胃,更温暖了他的心。

他看到镇长也端着一碗鱼汤,走到老王头身边,两人一边喝汤,一边聊着家里的庄稼。

他看到张勇正和几个年轻的村民,比赛谁吃鱼肉吃得快。

他看到后勤队的大娘们,看着大家吃得香,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工地上,炊烟袅袅,人声鼎沸。

没有了抱怨和绝望,取而代之的是欢声笑语和浓浓的温情。

这一刻,蔡卫国突然明白了工地更深一层的含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应对危机的策略,更是一种精神的凝聚。

它把所有人的心,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这条路,成了连接所有人的纽带。

吃过午饭,短暂的休息后,工地上再次响起了雄浑的石硪号子。

或许是那碗鱼汤起了作用,下午的号子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响亮,更加有力。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来到了工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