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宫项目的施工日渐步入正轨,蔡卫国在工地上的忙碌让他几乎忘记了时间。
直到一封来自远方的信,将他从钢筋混凝土的世界拉回了充满烟火气的家庭。
信是妹妹蔡蕊寄来的。
信纸上是娟秀的字迹,带着大学特有的书卷气。
蔡蕊在信中写道,她一切都好,学习很紧张,解剖课的标本让她又爱又怕,图书馆里的书多得让她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泡进去。
她还提到了宿舍里的趣事,比如熄灯后大家凑在一起听广播剧,或者周末集体去食堂改善伙食的经历。
信中也提及了同学间的友谊,以及对未来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的憧憬。
字里行间,透着青春的活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读完信,蔡卫国的心头一暖。
他想起妹妹离家时的青涩模样,如今已是独当一面的大学生了。
信中没有提到家里的状况,他知道妹妹是怕他担心。
他走到工地旁的小卖部,那里有一部老式的公共电话。
电话前排着队,人们大声地对着话筒喊着,仿佛声音越大信号越好。
蔡卫国排在队伍中,听着前面的人用各种方言向远方报平安、聊家常。
轮到他时,他拿起沉重的听筒,拨通了妹妹宿舍的号码。
电话那头,蔡蕊清脆的声音传来,带着一点点鼻音,让他瞬间感到一阵温暖。
“哥,你最近怎么样?工作还顺利吗?我看报纸上说,你们林城少年宫项目出了点问题……”妹妹的声音有些小心翼翼。
蔡卫国笑着打断她:“没事儿,都解决了,小问题。你哥现在可是工地上的‘蔡工’,什么难题都能搞定!”
他避重就轻,只说些轻松的日常,比如工地食堂今天加餐了,或者他学会了林城话里几句有意思的俚语,逗得妹妹在电话那头咯咯直笑。
他又问起妹妹的生活费够不够,叮嘱她不要省吃俭用,天气冷了要多穿衣裳,别为了省几毛钱就不买暖和的袜子。
电话那头,妹妹“嗯嗯”地应着,语气里透着对哥哥的依赖和信任。
放下电话,蔡卫国的心里暖融融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妹妹创造更好的生活。
随着蔡卫国在工地上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他的工资也水涨船高,偶尔还能拿到一些项目奖金。
家里餐桌上的菜色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不再是单一的土豆白菜。
他会凭着肉票,买回几斤肥瘦相间的猪肉,让邻居的李大妈帮忙炖上一锅香喷喷的红烧肉,自己再加点辣椒,味道浓郁。
那红烧肉的香味,常常能引得隔壁邻居的孩子隔着窗户流口水。
如果碰上自由市场有新鲜的鱼,他也会咬牙买一条,那鱼在当时的林城市场上可不算便宜,需要精打细算一番。
他还会去自由市场淘些新鲜的鸡蛋、蔬菜,感受市场经济萌芽的活力。
在市场里,一些个体户已经摆起了小摊,售卖着各种小商品,虽然种类不多,但比国营商店多了几分生气。
他甚至在攒了一段时间钱后,凭着票据,咬牙买了一台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当他把电视机小心翼翼地搬进新家,插上电源,屏幕上雪花闪烁,然后出现中央电视台的画面时,蔡卫国的心里充满了满足感。
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生活水平的质的提升。
晚上,他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联播里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报道,前世的记忆与眼前的现实交织,让他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预判。
他也会在电视机前,收看当时流行的电视剧,比如《霍元甲》或《上海滩》,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氛围。
一个周末,蔡卫国难得休息,他决定去感受一下林城的市井风情。
他挤上了一辆老旧的公交车,车厢里拥挤不堪,人们用带着浓重林城口音的方言交流着,声音此起彼伏。
他听到有人抱怨今天的猪肉又涨了几分钱,抱怨着粮票不够用。
有人则在讨论电影院新上映的港片《英雄本色》有多么精彩,说周润发如何帅气。
公交车在依山而建的街道上颠簸前行,穿过那些老旧的木结构老房子,窗外是鳞次栉比的青瓦屋顶和偶尔闪过的翠绿山林。
他看着窗外,心中不时将眼前的景象与2025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都市进行对比,那种时空交错的魔幻感,让他既感到新奇又有些恍惚。
他下了车,漫步在一条老街上,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亮。
空气中弥漫着肠旺面和丝娃娃的香味,路边的小摊上摆着热气腾腾的洋芋粑。
他买了一碗肠旺面,坐在路边的小板凳上,感受着林城特有的麻辣鲜香,面里的肥肠和血旺,让他吃得额头冒汗。
他还看到一些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的年轻人,在街头巷尾晃荡,手里拿着录音机播放着港台歌曲,那是当时最时髦的装扮。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前卫的一群人,也预示着时尚和文化的变迁。
傍晚,他走进一家老电影院。
他用几毛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票面是手绘的电影海报,简单而粗糙,上面印着电影名字和场次。
他坐在木质的座椅上,看了一场当时正热映的电影。
电影院里坐满了人,空气中弥杂着汗味和烟味,大家对电影情节的反应热烈而直接,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偶尔还有人激动地拍着大腿,发出惊呼。
散场后,他又在公园里坐了一会儿,公园的长椅上坐满了纳凉的人,有的在扇着蒲扇,有的在低声聊天。
他听着人们用收音机播放邓丽君甜美的歌声,或者偶然传来崔健那充满力量的摇滚乐,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文化符号。
公园角落里,几个年轻人围着一台录音机,跟着迪斯科的节奏扭动着身躯,引来不少人围观,甚至有人跟着学两步。
在这些温馨而充满时代气息的日常中,蔡卫国的心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来自未来的旁观者,他开始真正融入这个时代,感受着它的脉搏,体会着这里的人情冷暖。
他意识到,他不仅仅是在改变建筑行业,也是在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用自己的双手,为妹妹和自己,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种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他更加坚定,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