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岁月:从助理工程师开始 第6章 新方案

作者:夏雨诗桥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16:49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拌合站的轰鸣声已经打破了工地的宁静。蔡卫国大步流星地走过去,随手拿起一个刚脱模的混凝土试块,在手里掂了掂,质地紧密,棱角分明。

“老李,这批水泥的强度报告出来了没?”

“出来了,蔡工。”老李递过一张写着编号和日期的报告单,脸上带着踏实的笑,“这批都达标,比前几批还稳当些。”

蔡卫国接过报告,又掏出自己的小本子,仔细对比着上面记录的拌合数据,满意地点了点头。自从他来了之后,拌合站的规矩就严了,每一袋水泥、每一斗砂石都要过秤,水的计量更是精确到刻度线。一旁的陈班头正指挥着装料,嘴里嘟囔了一句:“就他事儿多,跟绣花似的。”话虽如此,他心里却清楚,正是这份“多事”,让拌合站出去的混凝土再没出过岔子。

主体结构的施工进入了关键阶段,修复工作和新结构的浇筑同步进行。

蔡卫国刚从拌合站出来,就直接爬上了正在浇筑的三楼楼板。

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混凝土泵车长长的臂架下,灰色的混凝土倾泻而出。

蔡卫国眉头一皱,冲一个角落喊道:“小刘,停一下!”

一个年轻工人闻声停下了手中的振捣棒。

蔡卫国快步走过去,指着混凝土表面一些细小的气泡:

“你这振捣不到位。”他接过振捣棒,亲自示范起来,“看好了,振捣棒要垂直插入,快插慢拔,每点时间要够,让混凝土充分密实,不能留气泡。”

他一边说,一边用振捣棒在混凝土中均匀振动,直到表面不再冒出新的气泡,并泛出一层均匀的水泥浆为止。

小刘看着蔡卫国熟练的动作和严肃的神情,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蔡工,我以为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差的就是质量。”蔡卫国把振捣棒交还给他,声音不大但分量十足,“我们干建筑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楼板是少年宫的骨架,将来孩子们要在上面跑跳玩耍,一点马虎都不能有。”

下午,张勇拿着图纸找到了正在检查墙体养护情况的蔡卫国,他现在已经是蔡卫国的左膀右臂,负责一个片区的现场管理。“蔡工,”他指着图纸,面露难色,“四号柱的钢筋绑扎,我复核的时候发现有点偏差。”

蔡卫国接过图纸,又走到现场,拿出卷尺亲自测量。

“嗯,确实差了两公分。”他说道。

“这是钢筋工的疏忽,但也是我们监督不到位。”

“张工,你去跟钢筋班的师傅沟通一下,态度要好,把道理讲清楚,让他们今天务必整改到位。”

“告诉他们,这不是找茬,是为了整个结构的安全。”他拍了拍张勇的肩膀。

“怎么跟老师傅打交道,也是一门学问,你多练练。”

公司的例行检查也变得更加频繁。

每周,公司总工王工和生产副经理李副经理都会到工地视察。

蔡卫国作为项目技术员,每次都要准备详细的汇报。

“小蔡,你这周的混凝土强度数据,我看了。”王总工戴着老花镜,指着小本子上的记录。

“很稳定,比我们以前的项目都要好。你是怎么做到的?”

蔡卫国不骄不躁,解释道:“王总工,主要是在原材料控制和拌合工艺上做了些优化。”

“特别是水灰比的控制,还有现场振捣密实度的严格要求。”

他没有把所有功劳都归于自己,也提到了张勇、陈班头和老李的努力。

李副经理则更关心进度和成本:“小蔡啊,质量是上去了,进度和成本可不能落下。”

“现在市场竞争大,咱们也要算好经济账。”

“李副经理您放心,我们也在努力提高效率。”蔡卫国汇报了修补方案节省了拆除重建的巨额费用。

王辰宇项目经理每次都在旁边听着,看着蔡卫国从容应对,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

工地上,蔡卫国是权威,也是朋友。

一个闷热的午后,少年宫的建设方代表——林城市教育局的李科长和设计院的陈工程师再次来到工地。

他们这次带来了市里领导的指示,要求加快进度,确保少年宫能在明年儿童节前投入使用。

“蔡工,你们的质量我们相信,但这个进度,能不能再往前赶赶?”李科长有些为难地问道。

蔡卫国沉思片刻:“李科长,质量是第一位的,进度也要保证。我们会加班加点,但前提是不能牺牲质量。”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主体结构的关键施工,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时间。”

他指着正在绑扎钢筋的区域,“比如这里,钢筋的间距、保护层厚度,都必须符合规范,这可不是赶工就能解决的。”

陈工程师走上前,他仔细检查了钢筋绑扎的细节,又看了看蔡卫国小本子上记录的钢筋验收数据。

蔡卫国并没有因为赶工而放松质量。

“陈工,我们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蔡卫国指着设计图纸。

“在某些非承重墙体上,如果能适当调整材料,或许能加快施工速度,同时也能保证质量。”

“陈工,李科长,您二位看这里。”蔡卫国将图纸在旁边一张简易的木工台上铺开。

有一片被标记为内部隔断的区域,“这些是非承重墙体,如果按照原设计的砖砌体来施工,砌筑、抹灰、养护,一套工序下来,时间就占了不少。”

李科长一听跟时间有关,立刻凑了过来:“蔡工有办法?”

“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蔡卫国随即切入正题。

“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这种材料自重轻,能给主体结构减负,而且是干法施工,安装速度比砌砖快得多,工期至少能提前三分之一。”

陈工程师闻言,眉头微微皱起,他是设计者,对任何改动都非常谨慎。“加气砌块?这个材料我们院里几年前就论证过,稳定性不好,容易出现墙体开裂,后来就没再推荐使用。”

“陈工您说的是早期的情况。”蔡卫国似乎早料到他会有此一问,不慌不忙地从自己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文件夹。

“现在的生产工艺已经很成熟了。只要在砌筑时严格控制灰缝饱满度,并在墙体连接处和抹灰层加设抗裂网格布。”

“完全可以杜绝开裂风险。这里有几个南方项目的应用报告和最新的国家施工规范,您可以看看。”

李科长看着文件里的数据,转向陈工程师:“陈工,要是真像蔡工说的,那我们的工期问题可就解决了大半啊!”

陈工程师接过文件夹,快速翻阅了几页。

他看到蔡卫国那份严谨和有备而来。他说道:“蔡工,你提的这个方案很有价值。”

“资料我先带回去,我们需要马上组织一次技术论证,评估它在隔音、消防方面的性能。”

“如果论证通过,我们尽快出设计变更。”

他敬佩的说道,“到时候,可能还要请你到我们设计院,给大家做个详细的技术交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