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岁月:从助理工程师开始 第5章 泥泞

作者:夏雨诗桥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7:16:49
最新网址:www.biqumu.com

蔡氏增强型微膨胀修补砂浆的研发,远比蔡卫国想象的要耗时耗力。

在那个简陋的临时实验室里,他和张勇、老李三人,度过了好几个汗水与灰尘交织的夜晚。

“蔡工,这批砂子的含水率有点高,是不是要调整一下配比?”

老李抓起一把砂子,用力攥了攥,摊开手掌给蔡卫国看。他现在对蔡卫国口中的“含水率”和“配比”已经不再陌生。

蔡卫国走过去,也抓了一把砂子在手里捻了捻。

“嗯,观察得很仔细。这批砂子的确偏湿。”蔡卫国沉吟道。

“我们追求的是砂浆硬化后的微膨胀效果,以抵消收缩,确保它能紧密填充空隙,粘结力才强。”

“水灰比是关键,水多了强度上不去,水少了又影响和易性,还可能导致膨胀不均。”

“看来我们得在拌合前多晾晒一下,或者在配比里稍微减少一点水,但不能减太多,不然影响和易性。”

他拿起小本子,记下新的调整方案。

没有专业的烘干设备,他们就用土办法,在天气好的时候把砂石铺开晾晒在塑料布上;

没有精密的搅拌机,他们就用秤杆和大铁桶,再由蔡卫国凭着经验进行微调。

他要让这种“增强型微膨胀修补砂浆”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对砂子级配、水泥用量和水灰比进行精确的控制。

每一次配比的改变,都要制作新的试块,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角落里养护,等待几天后进行“土法检测”。

用小锤子敲击,听声音判断密实度,或者用重物压,看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才开裂。

蔡卫国尤其关注试块的早期强度和是否有微小裂纹,这直接关系到砂浆的微膨胀性能是否真正抵消了收缩。

一次,张勇看着几次测试都碎裂的试块,忍不住叹息:“小蔡,这得试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要是真弄不出这靠谱的灌浆料,少年宫这项目可就……”他话没说完,但那份焦虑在空气中清晰可闻。

蔡卫国说道:“张工,急不得。越是这种时候,越要稳。”

“我们现在做的每一点努力,都是为了少年宫能真正‘活’过来。”他解释道。

“我们做的不仅仅是填补,更是让新材料与旧结构融为一体,通过微膨胀原理,让砂浆在内部形成紧密的咬合力,并提高抗碳化和抗腐蚀能力。我们没有仪器,但我们要有耐心和不服输的劲儿。”

“只要方向对了,总能找到最合适的。”看看眼前的试块,林胜利心里也有些急。

经过数周的反复试验和调整,他们终于找到了相对稳定、性能达标的增强型微膨胀修补砂浆配方。

虽然不及前世高科技产品那般完美,但其粘结力和强度,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算得上是突破。

特别是这种砂浆在硬化过程中展现出的轻微膨胀特性,有效提升了与旧混凝土的结合密实度。

当第一个试块在重压下稳稳当当,没有出现裂纹时。

修补工作随即大规模展开。蔡卫国将工地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由张勇、陈班头负责。

他则每天穿梭在各个区域之间。他教工人们剔除不合格的混凝土,避免伤及内部钢筋;

教他们如何精确地进行灌浆,确保这种新的增强型微膨胀修补砂浆能充分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并利用其微膨胀特性,彻底填充空隙,实现无缝连接。

工人们从最初的笨拙,到逐渐熟练,看着破损的墙体一点点被修补得平整坚实,他们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与此同时,少年宫项目其他未受损部分的施工也在继续,新的楼层结构开始浇筑。

蔡卫国将重心放在了后续混凝土的生产和浇筑上。

他严格要求拌合站按照新的配比和流程操作,亲自监督水泥、砂石、水的计量。

“李师傅,水灰比必须严格控制在0.45到0.5之间,不能多一滴,也不能少一滴!”

蔡卫国站在拌合站旁说道。

他指导李师傅和陈班头,在拌合站建立了一套简易的管理流程:

每天早上检查原材料的含水率,确保称量准确,并且每批混凝土拌合完成后都要抽样检测和易性。

他甚至让陈班头把一个废弃的煤油桶改装成了简易的“量水桶”,上面刻度清晰,确保每次加水量精确。

在混凝土浇筑现场,蔡卫国会手持着振捣棒示范如何正确振捣,避免出现蜂窝麻面和离析。

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他还会讲解振捣的时间和范围,让工人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在以前,工人们都是凭经验,现在有了蔡卫国的精确指导,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升。

工地上的日子是枯燥而辛苦的。林城多雨,常常连着好几天阴雨绵绵。

潮湿的空气让水泥凝结得慢,也让工人们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

蔡卫国会带着大家临时搭建防雨棚,调整施工时间,改进修补砂浆的防潮性能。

雨天施工,工人们穿着胶鞋,踩在泥泞里,每一步都带着湿滑的泥浆。

但蔡卫国总是身先士卒,和大家一起扛着模板,推着独轮车,他的工装上永远带着泥点子和水泥浆的痕迹。

王辰宇项目经理也经常来工地视察。

他不再是只在办公室里看报表,而是会亲自走到修复区域,用手摸摸修补过的墙面,再看看蔡卫国记录的数据。

“小蔡啊,这数据,真能信?”一次,王辰宇指着蔡卫国小本子上记录的强度数据,语气中带着一丝谨慎的探究。

蔡卫国递给他一支笔:“王经理,数据不会骗人。我们是严格按照步骤来的。”

“而且,这些数据只是初步的,后期我们还要进行更全面的检测。”

他实事求是地汇报。王辰宇看着蔡卫国那双因为长期操作设备而有些粗糙,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周三,公司总工王敬忠和质量科的张林华要来工地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检查。

王辰宇特意把蔡卫国叫到办公室,嘱咐他要做好准备。

蔡卫国知道,这不仅仅是例行检查,更是对修复方案和后续施工质量的一次“大考”。

检查当天,王敬忠戴着老花镜,张林华则板着脸,两人在工地上走走停停,不时的提问题。

他们仔细检查了修补过的墙体,用小锤子敲击,又拿尺子量了量新浇筑的混凝土构件尺寸。

“小蔡同志,你这修补砂浆,到底用的什么配方?”

“我们公司以前也试过一些,效果都不理想。”王敬忠指着一处修补面,语气带着一丝探究。

蔡卫国不卑不亢,从容地解释道:“王总工,我们主要是优化了原材料的配比,并加入了少量活性矿物掺合料,同时严格控制了水灰比和养护条件。”

他没有直接说出矿渣粉的名字,而是用更专业的术语概括。

他拿出实验记录本,详细展示了不同配比下的试块数据,以及少年宫项目修复区域的初步回弹强度测试结果。

张林华则更关注施工流程:“你这现场质量控制,是新定的规矩吧?我看拌合站那边的计量,比以前细致多了。”

“是的,张科长。”蔡卫国点头,“我们从源头抓起,确保每一车混凝土的质量。浇筑现场,我们也有专人监督振捣,确保密实度。每一道工序,都有详细的记录。”

一番检查下来,王敬忠和张林华的表情有所缓和。

临走时,王敬忠拍了拍蔡卫国的肩膀:“小蔡,好好干,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

工地上,除了公司领导,少年宫的建设方代表——林城市教育局的李科长和设计院的陈东华也经常来。

他们更关心项目的整体进度和最终效果。

“蔡工,这修补过的墙体,将来会不会有色差啊?”

“毕竟是少年宫,外观也很重要。”李科长指着一处刚修补完的墙面,有些担忧。

蔡卫国解释道:“李科长,我们已经尽量选用接近原混凝土颜色的水泥和砂子。”

“后期等墙面整体养护完成,还会进行统一的外墙装饰,色差问题不大。”

陈东华则更关心结构安全:“蔡工,你们的修补方案,设计院也研究过,确实大胆。”

“但长期来看,这种加固方式的耐久性如何保证?”

“陈工,我们通过微膨胀灌浆材料填充内部空隙,提升了整体密实度。“

“后期还会考虑进行表面增强处理,提升其抗碳化和抗腐蚀能力。”蔡卫国耐心解释,并邀请陈东华查看修补区域的钢筋连接和保护层厚度。

陈东华听完点了点头,他发现蔡卫国对材料性能的理解,似乎比他这个设计者还要深入。

工友们也逐渐把蔡卫国当成了自己人。

午饭时间,工人们坐在食堂里,一边吃着粗糙的米饭和简单的炒菜,一边聊着家常。

谁家孩子考上了中专,谁家老人最近身体不好,谁又在自由市场买了些稀罕的鸡蛋。

陈班头和老李现在对蔡卫国是心服口服,他们会在饭桌上和蔡卫国聊起以前工地上发生的趣事,或者向他请教一些技术问题。

“蔡工,您说这混凝土,是不是跟人一样,也有脾气?”老李笑着问道。

蔡卫国放下筷子,认真地回答:“对,李师傅,您说对了。”

“混凝土是有脾气的,它需要我们了解它,顺着它的脾气来,才能让它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就像我们工人,只有心顺了,手里的活才能干得漂亮。”

这句话引起了工人们的共鸣,食堂里响起一片低低的笑声。

谁家有点急事,需要帮忙顶班,蔡卫国都会尽力协调。

谁的水壶没水了,蔡卫国会顺手帮着打满。

他不再是那个被视为“油子”的青年,而是大家信赖的“蔡工”,是这个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看着工人们朴实的面孔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蔡卫国内心不再只有对未来科技的对比,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他意识到,他不仅仅是在修补建筑,更是在修补人们对生活的信心,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个时代注入新的希望。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