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禄父的大军刚从鄘地离开,一名肥胖的殷商旧贵族便气喘吁吁地叫住了准备往洛水进军的公子禄父。
“王子,我听说周公居东便是在洛水以北建立新都,去那里必然会碰上周公旦,我们还是稍作为好。”
公子禄父眉头一皱,扶着车轼厉声道:“他在那里便在那里了,我们还怕他不成?”
那殷商旧贵族擦了擦脑门上的汗,顺着公子禄父的话开口道:“我们自然不用怕他,但也没必要与其硬碰硬。他的兄弟管叔和蔡叔不是马上就率兵响应王子的号召了吗?何不让他们手足相残呢?”
说到这,公子禄父的眼中闪过了一丝精光,停下车让那贵族上来说话。
“你叫什么名字?”
那胖贵族受宠若惊道:“臣乃奄国的子风。”
“哦?”公子禄父似乎想到了什么,问道,“飞廉老将军可是在你们那儿?”
“是的,我已经派人通知飞廉老将军,不需要多久他老人家便会率领奄国上下策应。除此之外徐国的国君也打算派兵,使臣已经到邶地了。”
“很好!”公子禄父点头表示认可,又开口问道,“那你认为我们应当往哪个方向走呢?”
“我听说洛水以东是管叔的封地,洛水以南是蔡叔和霍叔的封地。管蔡二人的行军路线必然会通过洛水,与周公旦遭遇。因此我们不如先回到邶地,坐等他们兄弟斗个两败俱伤后,不管谁赢了,我们再出击岂不是更好?”
“不错!”公子禄父点了点头赞同了子风的建议,带领着大军返回邶地了。
另一边,正如子风所言,管叔和蔡叔二人将各自军事区的兵力集合之后便起兵往洛水方向出发,同时派人前往了两人的封地,打算联合封地的军队和先一步出发的公子禄父一举击杀正在洛水北边建新都的周公旦。
但两人一直到了洛水北岸都没有看见公子禄父的身影,反倒是遇见了周公旦率领的王师大军。
只见周公一身戎甲,站在大军中央的战车之上。
周围的大军严阵以待,个个都战意十足。
反观管蔡二人的军队,接连几天的赶路,虽说不至于筋疲力尽,但比之以逸待劳的王师还是相差甚远。
“管叔鲜、蔡叔度!你二人不遵从先王的命令,在殷地监管前朝的遗民,派兵来洛水做什么?”周公朝着对面喊道。
瞬间,本就不稳的军心愈发动摇,管叔见状赶紧大喊道:“姬旦欺负太子诵年幼,想要做窃国篡位之事。我作为太子诵的三叔,怎么能冷眼旁观啊?于是便召集了各路诸侯,前来讨伐姬旦这个逆臣。”
蔡叔则拿起腰间的佩剑指着周公,对手下喊道:“能砍掉他脑袋的人,封侯!”
随后管叔也不管自己和蔡叔的话起了多少作用,号令大军冲向敌军阵地。
周公自然也不会怯阵,同样号令王师出击。
管蔡二叔的军队大部分由管蔡二人在牧野之战的旧部组成。
虽然后来也陆续补充了一部分投降的殷遗和各自封地的周人,但毕竟这两年在三监之地松弛武备许久,战斗力远不及刚刚参与了太公东征又经过了周公整训的王师。
尽管在开战之后管叔的儿子派人从封地前来支援,但这一场战争的结果是毋庸置疑的。
没过多久管蔡二人的军队便被打乱了阵型,四散而逃。
管蔡二人见势不妙,也赶紧乘车逃亡。
周公自然不可能让这些叛军轻而易举地逃离,派长子伯禽和接到消息前来支援的召公一起领兵北上阻止叛军北逃,又亲自带着弟弟康叔一起率领大军去追管蔡二人的车架。
王师抓了叛军一天一夜,最终一共抓了两万余人,管蔡二人也相继被周公抓获。
周公看着灰头土脸的两位兄弟,叹息道:“你们两个犯下这等大错,如今落到这个地步,后悔了吗?”
管叔鲜的左手在逃亡过程中断了,于是捂着左手回答道:“哼!你不必羞辱我!既然被你抓住了,那是生是死到底如何处置随便由你!”
但一旁的蔡叔度却完全没有之前嚣张的样子,十分谦卑地对着周公道:“兄长啊!我太后悔了!请饶我这条贱命吧!”
“哎!”周公见两位兄弟的态度,长叹一声,命人将他们押送回镐京。
后来,周公和成王、召公、太公商议后将他们二人连同还未举事的霍叔处一并进行处罚。
管叔鲜由于是本次叛乱的主谋之一,且已存死志,被赐白绫自缢。
因其子率其封国也参与了本次叛乱,且至今不知逃窜何处,因此废除管国封国。
蔡叔度虽然也属主谋,但已认罪伏法,被流放到郭凌。
其子蔡仲胡并未参与此次叛乱,因此虽然暂时也废除了蔡国,但周公还是举荐了蔡仲胡到自己的封地鲁国的卿士。
后来又因为他干的出色,再次被封到了蔡国,承继蔡叔的祭祀。
至于说并未举事却参与了此事之中的霍叔处,则被贬为庶人,封地也被徙封到了更远的北方,由他的儿子继任爵位。
-----------------
王子禄父北奔,管叔经而卒,乃囚蔡叔于郭凌。——《逸周书·作雒解》[战国·佚名]
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史记·管蔡世家》[西汉·司马迁]
管蔡携武庚叛周,兵至洛水。周公斥曰:“君不遵先王之命,在殷监前朝之民,遣兵洛水何为?”
管叔答曰:“旦欺太子诵年幼,欲行窃国之事。吾乃太子诵三叔,孰能冷眼观之?遂召诸侯共讨逆臣。”
蔡叔指周公而告众人:“斩其首者,封侯!”——《周史·鲁周公本纪》【西汉·史安民】
管蔡叛周,周公于洛水大败叛军,俘二人。
周公问曰:“汝等犯此大错,今至于此,悔否?”
管叔答曰:“嗟呼!小子毋辱我!既擒,生死悉听尊便!”
蔡叔恭曰:“兄哉!悔乎!请恕!”
遂管叔缢,而蔡叔放于郭凌。——《周史·管蔡霍世家》【西汉·史安民】